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失数量居世界首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但挖掘和引进其他地方的人才却省时又省力,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有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并且从2006年开始成为荣登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
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送出了世界上最多的140多万留学生,却只有30多万人回国,其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这无疑是个令人心寒无奈的事实,大量人才外流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在被削弱,与此同时,引进人才的一方却在不断地增强其综合国力。
二战之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总数甚至是美国的3倍。但半个世纪过后,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已经来自“美国制造”,超过70%的诺贝尔奖得主被美国聘用,在美国工作。从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的研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美国这些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每一个项目都有外国科学家充当关键性角色。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如果拥有达2.8亿人口的美国都需要吸收外国人才,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更必须这么做”。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在高科技领域持续“一览众山小”的绝对优势,并不是因为美国人的天赋远超其他的族群,而是因为美国不问种族、不分国籍的人才战略,成功地让它吸聚到了全世界最多的顶尖人才。
军事领域更是如此。“人才兴,则军旅强”,任何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要立足于世界强军之林,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人才队伍。在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时,美国防部认为,高素质的军人是美军在这次战争中取胜的五大主要原因之一。美军还曾经在国防报告中提出,“高质量的美国军人是美国军事力量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任何武器系统优于操作和维护武器系统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努力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形成“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建设模式。一方面,要加强军事人才培养,创新军事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努力培养适应打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不断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