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等韵书有两部,都出版于南宋
等韵学为唐代名僧守温始创。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
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
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中国现存最早的两部等韵书一部为南宋郑樵编著的《七音略》,另一部为不知作者,但在南宋刊印的《韵镜》。
《广韵》的主要作用是为诗人用韵服务的,因此,它对字音的分析只到韵为止,而没有直接展示出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面貌。要想通过《广韵》了解中古声韵的状况,还得对《广韵》的反切进行研究。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通过声韵配合表的形式直接展示了中古的声韵状况及其配合规律,《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与《韵镜》性质相同,在成书时间上稍后的是宋人郑樵的《七音略》。
南宋郑樵撰的《七音略》,原是其著作《通志》的第36卷。原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通志-六书略-论华梵》说:“切韵之学,自汉以前,人皆不识,实自西域流入中土,所以韵图之,释子多能言之。”
又说:“观今《七音韵鉴》出自西域。”由此推知,等韵图原是中亚或印度和尚创作的,郑樵《七音略》是依据《七音韵鉴》修订而成,《七音韵鉴》最早可能叫《韵镜》。那么《韵镜》《七音韵鉴》《七音略》可能是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
《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据《切韵》而作。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刊行的。刊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曰:‘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
此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后收入《古逸丛书》。该书1955年由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韵镜》传入日本余年来,已经形成内涵非常丰富的“《韵镜》学”,故有《韵镜》产生在中国,而“《韵镜》学”则形成在日本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