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世界上最早的食毒鱼河豚的记载
河鲀鱼,俗写也做河豚鱼。豚者,猪也,河豚、江豚皆即水中之猪也。以豚而得名者,状其美味也。但其正字则当做河鲀。
中国南方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早食用河鲀鱼的,也是最早了解其毒性的人。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肺鱼(即河鲀),食之杀人”。《本草纲目》亦记:“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晋左思《三都赋-吴都赋》有“王鲔鯸鲐”句,其注曰:“鯸鲐鱼状,如蝌蚪(蛤蟆),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
《太平广记》记:“鯸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宋人称此鱼为河豚,豚者,小猪也。表明宋人已深知河鲀之美味也。据沈括《梦溪笔谈》记:“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其实河豚鱼的体肉中并无毒素,因其特别味美,自古以来知味及猎奇者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语,不惜冒险而食之。
关于河鲀,江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则有趣的传说:
一曰吴王夫差胜越之后,日拥美女西施于怀。有厨人进奉河鲀,其肉质洁白如玉,丰腴鲜美。西施没吃过,遂问道:此物究竟何如?夫差正吃得高兴,随口答道:“此物美极,堪比佳人玉乳也!”从此,河鲀就有了“西施乳”的别名。
又传说在宋代,苏轼贬谪在杭州,有人请东坡品尝河豚。正在吃得美时,朝廷来了圣旨,钦差传苏轼接旨。东坡却只顾埋头大吃。钦差怒道:“老儿公然抗旨,莫非不怕死么?”
东坡不吭声直到吃完停箸,才口中叹一口气道:“为此物也可拼得一死!” ——据说“拼死吃河鲀”的话就是自此而来的。
苏东坡诗集中有名篇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全宋诗》又有南宋人洪驹戈的诗:
”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尝知。“
明嘉靖版《江阴县志》在“鱼属”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丹徒县志》:“河鲀子与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内,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称,食者必不肯弃。苟治不法,则危矣。”
这些记载表明,宋以下江南近海人已颇有嗜食河鲀的习俗。
河豚以河为名,实际却是一種生活在大海中的海鱼,只是每年春三月回溯长江上游来产卵。在其交配、产卵期毒性最烈。但尽管有能杀人的剧毒,河鲀却仍以美味传名,据说当其毒性最大时期,肉质也最为鲜美。日本人用河鲀的精巢(鱼白)泡制清酒为“白子酒”,以为壮阳有神效超过伟哥。此酒名贵号称清酒中的钻石,别名也称为“西施乳”。
中国古人虽早已视河鲀为美味,但因其有毒,新中国建国以后一直严禁食之,至今仍未开禁。在新中国早期的一些鱼店中,可常见鱼店墙上贴有”河豚鱼剧毒,严禁食用“的海报。
河鲀在日本的食材中虽然并非最昂贵的,但却一直是至为名贵的,非普通大众餐饮所可以望津的。
实际上,日本人食用河鲀的风俗也是从中国传去的。日本河豚鱼的汉字表记来自中国,河鲀的日文名字是《山海经》中的古名“巿(或作肺,读为服)鱼”——谐音即福鱼。(关東地区称“Fugu”,关西称“Fuku”,谐音皆是“福”)
日本人把河鲀看做一种神物,每年四月有对河鲀鱼的祭祀活动。
因此,日本的许多河鲀料理也都挂出祈求吉祥的”福“字。据说,食用河鲀的风气江户时代在日本贵族中大为盛行。河鲀在当时是日本普通庶民买不起的高贵鱼种,河豚生鱼片被誉为“味之王”。
日本海出产河豚鱼,其中最著名的产地即是山口县的下关。下关原名马关,是甲午清朝战败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的故地。下关市位于日本本洲最西端的关门海峡,這里鱼类资源丰富,盛产河鲀鱼,著名的“虎河豚”就是当地的名特产。据说日本的河鲀鱼料理最早也是传之于下关。
作者: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