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电影录音师是何兆璋
早期光电录音机的话筒,有热水瓶那么大小,而且灵敏度也不高,拍摄对白时,需要将话筒置于演员很近的地方,这就给摄影带来诸多不便,一不小心,那只“热水瓶”就会跑到镜头里。这也给导演的现场调度带来许多麻烦。有时为避开话筒,不得不影响到画面构图。演员的表演也因此受到限制,他不能走得离话筒太远,否则录音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录不进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剧情需要轻声说话时,有时却不得不大声说话,以让录音机能够“听”到而且“记”下来。
早期的中国录音师,许多人都是在工作中,通过刻苦自学逐步掌握录音技术的。中国最早的电影录音师何兆璋,在明星公司当美国录音师助手时,连录音机都不让他碰一碰。后来他征得老板同意,私自配了钥匙,趁夜深人静时进入录音室,反复琢磨,才慢慢掌握了机器性能。
此后他独自完成400多部影片的片上发音的录音工作,后来还首创光学声带叠印法,即用同期录音的对白声带与后期配有音乐的声带叠在一起洗印,改变了过去对白与音乐脱节的状况。
光学录音以感光材料为媒介纪录声音,使声音在有声影片中的表现力更丰富。1933年进合众影业公司任录音助理的吴江海,边工作边在大学攻读,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是早期具有高等学历的录音师。影片《赛金花》、《新渔光曲》等,以及解放后的著名影片《聂耳》、《林则徐》、《白求恩大夫》,都是由他任录音师的。他还试制成功“同步讯号器”,获文化部嘉奖,并在全国各电影厂推广使用。
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声影片的光学录音已做到混合录音与音乐录音一起进行,一次完成。所以,在混录过程中必须万无一失,最多只可有一次重录。音乐演奏也要一次录音达到要求,否则一本胶片便报销了。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1949年底,林圣清任机务组长,他带领张炳南等人在上影译制片组开始磁性录音机的试制工作。这在当时与先进的国家相比,已经落后了四五年,但在中国却是最早的。
光学录音机的主要缺点在于声音录下来以后,要等到片子洗印出来才能最后确定音质的好坏。在录音现场,录音师和演员都很紧张,录音时稍一疏忽会使整本片子报废。一位录音师在录关宏达的台词时,不小心碰倒了话筒,扶起来再录,后来片子冲洗出来,关宏达的声音变成女人在说话,原来低音部没有了,只有高音部。这位录音师因此被迫改行。
磁性录音则是以磁带为媒体,最后将录在磁带上的声音通过磁电转换印在供放映的电影拷贝(胶片)上。这样可以避免上述弊端,它的最大优点在于随录随听,检查录音的质量;还可以随意抹掉已记录的声音,重新录音,直到满意为止。省去一系列光学录音的复杂工序,不会出现以前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声音失真。
上影翻译片组于1955年最早实行磁性录音工艺,上影故事片录音亦开始磁性录音的试验。至1958年,上海市电影局在全局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时上海的磁性录音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全国实行磁性录音工艺则是1960年以后。磁性录音的出现在电影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的技术进步,为提高影片的技术与艺术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1958年,上海电影技术供应厂录音车间原来订于11月底全面推行的磁性录音工艺,提前到5月初开始实施。《望江亭》、《情探》等影片,就是最先正式采用磁性录音新工艺制作的,录音质量好,大大减少声片的消耗,艺术质量的提高和降低成本都十分明显。
在推行磁性录音的同时,上海电影技术厂还在电影录音的多声道、立体声方面取得技术革新的新成果。1959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技术厂录音车间在这部影片里首先采用4路立体声录音新工艺,技术质量完全达到原先设计的标准。该片在1959年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1960年,技术厂录音车间还进行了9路立体声录音试验,运用于《黄浦江畔》等影片的摄制。1962年,为配合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录音车间首次采用双片还音方法,技术效果良好。1964年,技术厂录音车间先后制造36台64型调音台,代替进口录音机调音台用于电影厂前期的制片生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电影录音的技术发展受到损害。1970年2月,据电影工业会议精神,要搞8.75毫米系列晶体管录音设备攻关,由上海电影技术厂负责组织全国兄弟厂技术力量攻关,制定方案,提出工艺技术指标,先后投资60万元,至1972年完成攻关项目。上海电影录音技术的整体提高,则无法顾及。
1978年,上海电影技术厂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首先在上海电影译制厂采用多声道、多话筒、强吸声音乐录音新工艺,并取得成功。接着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画廊一夜》实录音乐,效果甚佳。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可以小乐队演奏而取得大乐队演出的音响效果。1979年,文化部科技局把强吸声多道音乐录音新工艺中间试验任务交给上海电影技术厂,随之,技术厂开始改建旧混录棚的筹备工作。
80年代以后,由于录音设备的进步,上海的录音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影片的录音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1985年,由苗振宇、冯德耀任录音师的影片《雷雨》,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1990年,由冯德耀任录音师的影片《庭院深深》,再次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