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国文教科书是杜亚泉编写的《文学初阶》
杜亚泉(1873年—1933年),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又署伧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长塘镇)人。
杜亚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将大量西方文献以及科学著作转译为中文,并在晚年参与了诸多教科书的编撰。在五四运动时期,为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主张东西方文化调和,并与攻击儒家及中华传统道德的陈独秀曾进行过激烈的笔战。
少时刻苦自修,光绪15年(1889年)年仅16岁的杜即中秀才。1894年甲午战争后,弃科举,转而学习自然科学,肄业于崇文书院。先后自学数学、理化、动植物及矿物等诸科。1898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郡中西学堂数学教员。1900年赴上海,更名为亚泉。“亚泉者氩、線之省写;氩为空气中最冷淡之元素,线则在几何学上为无面无体之形式,我以此自名,表示我为冷淡而不体面之人而已”。
其后以此名创办私立科技大学——亚泉学馆,同时创办了半月刊《亚泉杂志》,所载文章多为数理化论文,其中以化学为最多。刊物在中国率先介绍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多次介绍各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的新成就,对多个化学元素给予了中文命名,其中有的沿用至今。对化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亚泉杂志》亦被科学界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办。1902年创普通学术室及《普通学报》,除自然科学栏目外,增加了哲法史文等社会科学栏目。其后又编辑了具有革新精神的教科书《文学初阶》,为中国最早的国文教科书。
此书置清廷法令于不顾,一改“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的传统套路,首创按语言规律循循善诱,然后由实而虚的方法,使教育生活化。抛弃了经学教育,使新式教育踏上了正道。1903年,返绍兴与人创立越郡公学。普通学书室后亦陷入困境。1904年秋,应夏瑞芳、张元济的邀请,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主任,历时共28年。编写或主持编写了数百种理科中小学教科书及科学著作。
新文化运动期间,其思想流派属于东方文化派,守卫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理性的保守主义,主张稳健与调和中西文化。与以陈独秀为代表,主张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新文化派进行了文化论战,即《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之间的大论战。他对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激进倾向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东西文化各有不同特点,仅为形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提出文化多元论的东西文化观。
1932年商务印书馆及其寓所于“淞沪战役”中被炸毁。暂离上海回乡,在乡间的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其最后一部著作,70余万字的《小学自然科词书》。在编纂的同时,每两周还为稽山中学(今绍兴第二中学)义务讲课。1933年秋患肋膜炎,因无财产积蓄而至病笃时无钱医治。在病中仍没有停止对他的事业和他始终关心的各种问题的思考。一晚因思虑过度而彻夜不眠,次日即病势转沉,于12月6日去世。杜亚泉本“平时卖文所入,除供简单生活费用外,悉捐作教育公益费,因此身后萧条,无分文遗产”。死后借棺入殓。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其中《最新格致教科书》和《最新笔算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两种理科课本。其主编的《植物学大辞典》、《动物学大辞典》和《小学自然科辞书》。这三部辞书在中国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为了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在出版各类科学教科书之外,杜也十分重现科学实验仪器及设备的制造。在他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开办了标本仪器传习班,以培养能够自制仪器、标本、模型的人才,他本人也曾亲自在传习班中讲课。此外,他还发动并资助自己的子侄辈开工厂从事仪器文具的生产。例如他支持表侄周榕仙在上海开了一家中国仪器厂(现地质部所属上海地质仪器厂);支持堂弟杜春帆在上海开了一家墨水制造厂“天然墨水厂”。
1996年,杜亚泉的家乡——上虞市(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的长塘中学正式更名为杜亚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