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象棋的鼻祖可追溯到唐代的“宝应象棋”

中国已知最早的象棋类游戏是唐代的“宝应象棋”,又称宝应象戏、为牛僧孺于《玄怪录》(岑顺)篇描写的象棋类游戏,被推论为八世纪唐代的古象棋,乃现在中国象棋的先祖。

此棋于当时苏州织锦可见,棋盘是八乘八的黑白格子,且棋子为立体造型,走于格子,而非交点,与同时代的波斯象棋相同。

唐人牛僧孺于《玄怪录》(岑顺)篇,描写于宝应年间一位名为岑顺的旅客作梦时见两军对峙,有军师作诗:“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其中“斜飞度三止”是马同国际象棋的马走法,走的是2*3格的对角线;“六甲”为六种棋子。这诗表示在唐代的象棋同波斯象棋有六种棋子,与现代的中国象棋只差炮这棋子。

象棋,古称“象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棋类活动。它的起源至今无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根据象棋的局制和规则,中国象棋的起源应与兵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人们仿照军队的编制、布阵遣将的方法等创制了一种新的棋游戏,这就是象棋的最初形式。

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一诗中,在描写当时楚国的生活、娱乐时,曾留下了“哀蔽象棋,有(又)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句子,其所讲的是“象棋”和“六博”两种棋类活动。《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与围棋相比较,象棋是一种雅俗共赏且普及更广的棋类活动。它于创始以来虽为广大群众所喜好,但古代帝王及文人学士对此多轻视而认为“不足道”,因此古代典籍中关于象棋的记述甚少。

隋代,隋文帝不赞成象戏;但唐代开国后,太宗李世民却加以提倡,并出现了新的突破。唐肃宗时的丞相牛僧孺在其所著的《玄怪录》一书中曾记述了一个有关“宝应象棋”的“鬼话”,在宝应象棋里就出现了王、军师、马、象、车、兵六种棋子,这与现在流行的象棋已经非常相似了。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调整,在“宝应象棋”的基础上,至北宋时出现了与今日体制、规则相同的象棋。根据宋人尹诛撰《象棋》及其他有关文献的记述推断,北宋流行的象棋活动大体有如下3种:
第一种:有将、士、象、马、车、炮、车等32枚棋子。棋盘无河界,纵9路、横9路。
第二种:有将、偏、稗、卒等棋子。棋盘有河界。局道有若干格。这种象棋当时因不够通俗,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之中,不为一般平民所好。
第三种:有32枚棋子,棋盘纵横各11路。

上述第一种象棋至南宋时,增加了河界。此后,这种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一直沿用下来。

继宋之后,象棋在明代又有了大的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象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名棋手辈出,象棋的棋艺著作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棋谱,反映了明人对象棋深入探索的成果。

清代的象棋进一步平民化,普及面广。同时,在象棋界,名手众多,棋派林立,国手倍增。而象棋谱中也多是精湛之作。这些都对近代和当代象棋的发展及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50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张国凤等最为著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