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获特级发明奖的人是袁隆平

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袁隆平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完全的不育系来。

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于1973年10月,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3年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在湖南农科院的试验田种下的种子亩产是505千克,杂交水稻的优势初露端倪;

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已高达628千克;

1975年做双季晚稻,亩产量为511千克,并且米质优良,适宜推广。

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花了整整十年。其后,杂交水稻获得迅速的推广,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实惠,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绿色风暴”。美国最权威的《科学》杂志向全球发布了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美国更于1979年引进杂交水稻进行试种,获得成功。

不久,袁隆平受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其后积极地帮助亚非拉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进行讲学。

袁隆平并不满足,他认为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水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千克,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镕基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

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千克,并在西南农业大学(位于今重庆市北碚区)等地引种成功。

后来,超级杂交稻逐步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袁隆平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袁隆平院士虽80高龄,但在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研究、试验与应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