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宫苑遗址是广州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无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是一无所有的。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了。

1974年底,广州市文化局职工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这些发现,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这些文物的珍贵,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2010年9月,广州市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

1984年,在广州的一座大楼施工工地上,发现了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地下石构蓄水池。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一处工地地下3—5米处,人们发现了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花苑有种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象御花苑处处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茂,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有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还发现了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结构建筑的,不过在西汉灭南越时已被放火烧掉。而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我们相信,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王宫的中心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卵石“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这种“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很明显,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朝皇宫建造的。

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百分之一,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可见,南越王宫大部分还埋藏在地下。

考古队在宫署遗址的一口南越井内清理出一百多枚南越国木简。这批木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现整简和残简共一百多枚,均为木质,文字最多的有23个字,最少的只有3个字,以12个字居多。简文字体多为隶书,也有篆书。在王宫御苑的原址上出土木简,这在国内外极为罕见。这批简文的书写者应是直接服务于南越王室的书吏,甚至是南越国的书家高手。这批木简应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是“王宫档案”,它们从多个方面反映出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多枚木简上有“出入”二字,可能是人或物品出入王宫的凭证;职官制度,简文中有的“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职名称,其中一些属首见,为传世文献所不载;而“陛下”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南越国割据一方、居国称帝的记载。

这些南越木简从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国的多种制度,直接印证了发现的南越国宫殿与宫苑遗迹,还有明确的纪年,彰显出南越国遗址的历史真实性和对该遗迹定性定位的正确,也为南越国史提供了重要补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