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最系统全面的农书是元代的王祯《农书》
王祯(1271—1368),字伯善,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元朝著名农学家、印刷技术革新家。
曾担任安徽和江西的县尹,正直爱民,奖励农业,发展生产。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为官一方,搞好农业是根本。但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王祯作为一介小小县尹,以其对农业的精通钻研和对老百姓的关爱,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他的诸多农业著作也得以流传后世。
王祯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王祯 农书》一书中。此外,他还成功地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于冶炼技术也有发明创新,对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甚大。
《王祯农书》是王祯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全书约有13万6000多字,图版300多幅,共分36卷(另有22卷本,文字全同),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是古代中国一部对农业生产作出完整系统论述的著作,算是第一部适用范围最广、最为全面的农书,在中外农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中国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
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了;
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宫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农书》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农桑通诀》
《农桑通诀》是王祯对农业科学(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综合性的总结。它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
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由于王祯对天时与地利格外重视,所编绘的“援时指掌活法之图”与“天下农种总要图”既颇具创造性,又富有实用性,使农夫们便于运用(可惜其中的“天下农种总要图”已经失传,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难能可贵的是王祯并不为已总结出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所框死,比如他认为农作物的生长地域并不是死板而一成不变的,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即使是南方的作物也可以引种到北方。这样富于创造性的见解,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级”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百谷谱》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中阐述的是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知识,所介绍的农作物共有80多种,王祯将它们分为谷、蔬、果、杂类等6个大类,这已经具备了对农作物实行分类学的初步萌芽。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
如谷属中的粱,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瓜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瓜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成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巍,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是《农书》全书的重点,也是最能展现王祯科技思想精华之所在。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来耙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泽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
《农器图谱》具体分为田制、杷扒、蓑笠、杵臼、仓廪、鼎釜、舟车、灌溉、利用、蚕桑、织纤、扩絮、麻芒等20门,总共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工具,共绘有图谱306幅,每幅图都有文字说明。
关于土地翻治农具,《农器图谱》介绍了犁、犁刀、耙耢等,其中的犁刀别具特色。犁刀是一种很像镰刀而背比较厚的农具,能够与犁配合起来使用,耕地时犁刀先把草根割断,犁再把土翻起,这样可以使耕作时更为省力、快捷。
《农器图谱》重点介绍的播种农具是接耧车。耧车在汉代就发明了,到了元代又有了两项重要的创新:一是增加了一个肥料箱,使得播种与施肥能同时进行;二是增加了砘车装置,使得播种后能马上掩土,可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对于农业灌溉器械,王祯一方面把传统的龙骨水车创新为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王祯还创制了一种名为“高转筒车”的灌溉机械,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那么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简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
收获农具有粟鉴、辕、衫等。特别是收割养麦用的推镰,能达到整齐、干净、得穗率高的效果,而且还大大方便了后来的捆扎工序。王祯把麦钛、麦绰、麦笼等配合起来做成的快速收麦器,是效率极高的收割农具,相传一人一天能收割麦田十多亩,这在古代确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效率了。
在农产品的加工机械方面,王祯最著名的创新发明是“水轮三事”。他在传统的普通水力磨上对这个机械装置加以改进后,使它具备了能够同时进行磨面、答稻与碾米3种功能。与“水轮三事”异曲同工的,是他所发明的“水转连磨”。这是在江西地区茶磨的基础上加以更新而制成的,用一个立式的大水轮,再通过一系列的齿轮传动装置,能同时使9个磨盘旋转工作,轮下男装有水难,可用于春米。据说用这个装置一天装上水筒,还能用来进行田地灌溉。这两个创新充分显示了王祯对机械设计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对水功能的认识又是如此全面与深刻。他在“利用门”一节中介绍的水力农机达14种之多,还不包括水力灌溉机械。看了这些水力农机,对他所创造的“水轮三事”与“水转连磨”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从整个《农器图谱》的机械与图谱中,可以明显看到王祯既是卓越的农学家,更是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他对于绳轮、齿轮、曲柄、连杆等传动装置的运用已驾驭自如,得心应手。在许多机械部件与整体机械原理上,也同样显示出他确实有着深人的研究与极高的造诣。《农器图谱》中多达三百幅的插图,也是以前的农书中所绝无仅有的。正是靠着这些图谱,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机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来。一幅图所给予人们的形象、构造,往往是几百甚至几千个字也替代不了的。王祯以后的许多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以及《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农器图谱,大都是移用王祯《农书》的。可以说,王祯的《农书》显然是古代中国农器图谱的公认“鼻祖”,而这也正是王祯机械制造大家的标志与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