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白瓷出土于河南安阳范粹墓

中国考古学界公认河南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纪年确切的最早的白瓷。

范粹墓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

范粹,史书无传。

墓志云:范粹“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于邺都之天宫坊。春秋廿有七。以五月一日迁厝于豹祠(西门豹祠)之西南十有五里”。

由此可以断定:中国白瓷之诞生,至迟在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之前。

以“薨(读音“轰”,意为诸侯之死)”陈述一位27岁(按现在的说法,也许还不满26岁)青年的辞世,以致《墓志铭》控诉“昊天不吊(苍天不怜悯保佑)”,“歼我良人,如何不淑”云云,这位史书无传的青年在北齐一朝的非同凡响,就此已可窥一斑。

《墓志》说范粹“资灵川岳,禀气辰昂。方逞龙骨,已振凤毛。爰自千里,超拟三事。将许比德钟繇,伦功邓禹,共羊祜以连镳,与卫清(卫青)而并鹜”,也许并非虚妄之辞;对照《墓铭》再说“承□建国,在社笙茅。雄图謇謇,德音昭昭。公侯载诞,神仪允穆。节比贞松,才侔劲竹”,青年范粹已然成为北齐末年的精神领袖。

而《墓铭》“埏门(墓门)忽掩,何日言归”戛然作结,也确乎反映了一个时代对英雄的声声呼唤。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范粹在北齐、北周“大决战”前夜,不幸辞世。

两年之后,北齐灭亡。

再过4年,杨坚代周自立,隋朝建立。

不知这位“方逞龙骨,已振凤毛”的范粹有幸与杨坚相逢,为什么史书无传。

范粹,北齐“边城郡边城县(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人”,“齐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新除东雍州辞世太傅卿”,以27岁的年龄,位列三公,已然走上北齐政权的中心……

上天,把天下留给了杨坚,将白瓷留给了范粹,“厝(读音“错”)于豹祠”。

一个“厝”字,说明只是“浅埋以待迁葬”。一位王朝顶级人物在11天内草草下葬,关乎北方统一的血雨腥风的北周、北齐大决战,显然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陶瓷史应该感谢如此一“厝”。

这么一“厝”,战争过后,范粹墓也许已经了然无痕。

不然的话,恐怕早就毁于盗墓贼之手了。

正是这么一“厝”一浅埋,刚好给范粹墓在1971年横空出世埋下了伏笔。

河南省博物馆撰写的《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云:“范粹墓位于安阳县城西北三十华里的洪河屯村,墓地在村西北约半华里处,北临漳河,南近恒水,东北距‘西门豹祠’十五华里。

1971年春,当地群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在距地表3米处发现大量灰色带绳纹的封门小砖,并露出土洞墓室。为了保护文物,该村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除立即报告安阳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处理外,并将已掘出的部分文物妥为保存。我馆闻讯后,于1971年5月派人前往清理……”

尽管当时“革委会与贫下中农”了,甚至该文还说“高欢(北齐神武皇帝)、范粹等封建统治者,生前残酷剥削人民,死后妄图继续享受,其罪行罄竹难书。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范粹墓出土的每一件随葬品,无不浸透着各族人民的鲜血,仅就墓中出土的器物来看,就不知当时耗费了多少人民的血汗”。

范粹墓出土随葬器物77件,除墓志与两个常平五铢钱外,其余75件都是陶器、瓷器。除13件瓷器外,其余62件都是陶器。

除仪仗俑10件、侍从俑21件、武士俑2件、骑马俑1件等外,还有家畜家禽、陶仓陶磨:陶牛1件、陶母子猪1件、陶猪1件、陶鸡1件、陶骆驼1件、陶仓1件、陶磨1件、陶井栏1件、陶灶1件等。

2011年,有学者声称与范粹墓为邻、相距不到5公里的“曹操墓”发现了比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还早300年的有确切纪年的白瓷。但近2年发现的此处“曹操墓”是否是真正的“曹操墓”,在学界和民间存有巨大的争议,还有待进一步佐证和研究。

因此,中国已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白瓷仍是范粹墓之白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