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条约文字实物是“侯马晋国盟书”
1965年深冬,勤工俭学的曲沃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农业中学的学生们,又来到侯马(今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县)秦村考古勘探现场开始工作。同往常一样,黄土从坑内被一锹锹铲出,又被一车车装走,工作井然有序,甚至还略显枯燥。
没有任何迹象预示着这一天将是极不寻常的一天。不久,一些不起眼的石头片被同学们陆续发现,在这些石头片上薄薄的一层泥土下面,隐约有一些谁也不认识的红色细小的文字样符号。出于好奇,同学们把这些石头片你一片、我一片装了起来,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石头片是什么,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石头片不久之后对中国考古界、文化界产生的巨大震憾。
考古大师郭沫若亲自辨识石片上的文字,高兴地说,它们太珍贵了!为之定名“侯马晋国盟书”。
这些石头片或玉片以朱色或墨色写字于上,连同碎片在内,共5000余件。其中三分之一为玉片,三分之二为石片,形状是上尖下方呈圭形,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
据考证,此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具体考订时间为春秋末期的公元前495年,立盟人是晋国六卿之一——赵鞅(赵简子),他是一位从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当时参与了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而他们订立的“侯马盟书”反映了晋国新兴地主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考古学家将这批盟辞按内容分为五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类。
这些盟辞的篇幅长短不一,多的200余字,少的10余字。字体变化多样,形态复杂,异体字就达1274个,出自多人之手,风格各异。
行文排列是自上而下,由右及左,已有标点符号使用。
“侯马盟书”不仅是考古界、史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古文字学界的一件盛事,对它的科学考证和研究,解除了很多史籍记载的疑惑,从而使史学家从中触摸到了真正的历史,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
“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