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官员监察制度始于秦始皇的御史大夫

中国最早的官员监察制度始于秦始皇的御史大夫。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朝就开始设置了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最早是战国时期负责记录的史官,秦朝以后,御史成为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专门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

到了明清以后,尤其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把御史台改名叫都察院,在都察院里面,设置了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其中右都御使和右副都御史作为巡抚的加衔,之后才是佥都御史,再下面还有监察御史。

也就是说,在明朝,全国分成十三个布政司,有十三道御史,总共一百一十人。这些官都具有独立言事的权力,而且还可以风闻言事。也就是说,虽然监察御史在最初的时候定的品级,只有正七品,但是他可以弹劾大学士,甚至他可以批评皇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这就是“见官大一级”啊,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纪律检查部门。

在明朝,都察院有监察御史,在这个之外,还设有六科,这六科是做什么的呢?咱们都知道明清有六大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科就对应这六部。每一科设一个都给事中,左右都给事中各一名,这都是属于言官,专职监察对应的部,同时他还要审阅各部要发的文件,进行驳证,发现问题随时驳回。另外还可以批评皇帝,这些人相当于古代的谏官,又称为言官。言官就是向皇帝言事的人。言事就是对朝中的方针大政,都可以提出批评。这六科到了清朝,在雍正年间,并入到都察院,所以过去在清朝都说叫“科道”,那科指的是六科,道指的是监察御史。但是说到言官和监察官之间的任务,在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但是言官比起监察官来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言事的功能更大,而且他可以对皇帝的命令实行封驳,就是说认为这个命令不合适,可以封传,可以反驳。

海瑞就经常反驳皇帝。我们知道,嘉靖皇帝特别沉迷于长生之术,当时朝里的一些官员,都给嘉靖拍马屁,对他歌功颂德。唯有海瑞,他写了一个折子,用今天的话讲,那是把嘉靖皇帝从头骂到尾,说他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惹得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以至于把海瑞投入大牢之中,但最终也没杀成海瑞。

先说嘉靖皇帝为什么要把海瑞投在监狱里呢,一方面是他顶撞皇帝,还有重要的一点,当时的海瑞只是户部的一主事,还不是御史言官。那主事是多大的官啊,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处长。也就是说,主事本身是没资格直接送折子给皇帝的,他必须要通过本部门的长官,但是当时部里的头头,并没有将海瑞的这折子放置起来,而是直接给送来了。嘉靖皇帝当时看了折子以后,来回的踱步,连呼“可杀!可杀!”跟旁边的太监说,“别让他跑了!”结果太监说,“海瑞的棺材都已经预备好了。”这说明海瑞他知道,自己不是言官,他这样做肯定是风险极大的,所以当时就给他投到了监狱。投到了监狱以后,嘉靖皇帝也感觉到海瑞这个人还是忠心的,所以直到他死的那天,对于海瑞的处罚也是未置可否。那么后来没过几个月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就放出来了。海瑞放出来之后,就成就了他的大名。到隆庆三年,也就是嘉靖皇帝死的第三年,海瑞就被派到了江南。

由于监察是皇帝授权,而在君权绝对的国度里,皇帝是有绝对的权威性的,因此皇帝授权的监察御史,无形中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人群。即便是大学士,位子再高,他也是皇帝的臣子,也得听皇帝命令。所以当初明太祖,他的政治立意,就是要以小治大。那么他靠什么来实现?一个就是靠御史的风闻言事。所谓风闻言事,就是比如御史听说某某人贪污了,虽然没有证据,只是听说,但是凭借听说,御史就可以弹劾他,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独立监察,明清的监察御史都不能够集体串通去弹劾一个人,所有的弹劾都是以个人名义进行的;第三个就是御史查证不实的时候,可以不治罪。

那么从这三条上,就保证了御史监察的权力能够正当实施。而且在明清的时候,一般来说,高官可以受到一般人的批评,例如受到普通官员的批评,同时也可以受到监察人员的批评。受到普通官员的批评,他可以不理,但是如果受到监察人员批评的话,一般来说讲点气节的大学士,就要上书辞官了,就是说引咎辞职。当然如果皇帝查证不实,证明了人家的清白,那是可以慰留的。但总的说来,明朝也好,清朝也好,监察官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