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军校正式创始于北宋的“武学”

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中国古代军事教育滥觞于夏朝“序学”。战国时期,从事专门军事教育的兵家私学开始兴起。

有史记载的第一所军校,则是十六国之时前秦苻坚在太元五年(308)所建的“教武堂”。有关于此,《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四所载“二月,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可以为证。

但无论是有信史可考的前秦教武堂,还是依史推论的夏朝序学、战国兵学,均未立为国家军事教育制度。直到北宋大兴武学,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军校才得以建立。

宋代武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正规军校。庆历3年(1043年)5月,为了改变军事人才缺乏的局面,初设武学,但在某些臣僚的反对下数月即废。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熙宁5年(1072年),复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从此开始了我国正规军校教育的培训体制

宋代武学有比较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其内容包括: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军事学术和政治思想教育。同时,还设有实兵演习课。枟孙子枠、枟吴子枠等7部兵书,作为武学的经书和教范。

武学学员的来源是未授职的使臣(八、九品武官)、荫补的官将子弟。有一定军事知识和技术的平民百姓,经地方官推荐报考,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入学资格。

武学学制3年,分为上舍、内舍、外舍3级培训体制。

如果武艺、策略等各科考试成绩多次居于下等,则逐步降级,直至最后开除学籍。

学员毕业考试合格后,按成绩好坏和资历深浅实授官职。才能特别出众的上舍生,由枢密院严格审查,情况属实者准许提前毕业,并立即录用为军官。同时规定,所有学员必须分配到边远地区任职一段时间,如果在职3年无差错,依例升迁。

宋王朝规定武学由兵部主管,“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设“博士”“学谕”具体负责教务。宋代武学的基本传统和经验,对于后世军校建设和军事人才培训,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