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可称作“安慰医学”
在现代医学舶来中国之前,我国本土既没有西医,也谈不上“中医”。但是,古人对于治病的手段和方法,倒是有许许多多,并且各有各的叫法,只是都不叫“中医”。现代医学舶来中国之后,由于东方、西方治病疗伤的基础理论和具体手段、方法迥然不同。为了便于区别,就把西方舶来的医学叫做“西医”,把本土用草药治病的医学叫做“中医”。因为中国古人的治病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用草药治病”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以安慰人的灵魂为主的安慰医学。所以,“中医”一词,并不能代表“中国医学”,更不是古代中国的全部医学。
后来,人们喜欢把用草药治病的“中医”,称为 “传统医学”、“祖国医学”,其实也是不准确的。不过,既然“中医学”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国人约定俗成的共识,不好更改,也因为以安慰人的灵魂为主的治病手段和方法,对于人的灵魂(包括病人个人的灵魂和家属、家人的灵魂),的确具有重要的安慰性质和安慰作用,“中医”这个概念涵盖不了它,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出区别和划分,管用草药治病的叫中医学,管以安慰人的灵魂为主的医学叫“安慰医学”。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中医学亦具有“安慰医学”的属性。这是因为在中医学的一些著作中,比如《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都有“驱鬼、辟邪”之类的慰灵性记载。由于这些记载明显的带着封建迷信或者神鬼的色彩,所以,现代人不乐意再版此类中医著作,即使有少量出版,也大篇幅的删除了这一类的内容,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是,我们更有理由把上述古医籍中的所谓“糟粕”、“精华”,分别叫做“安慰医学”和“中医学”。
中国最早的医书有三部,即《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难经》。其中,“神农者”,炎帝也,“黄帝者”,轩辕氏也。因为有炎、黄二帝的大名赫赫,所以,人们总是喜欢说,炎帝、黄帝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但是,考证表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这两部“大书”,并不是炎帝、黄帝时代的著作,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有些内容,则流露出汉魏时期的痕迹。
同时,署名扁鹊(秦越人)的《难经》,也并非扁鹊所著,它只是另一种版本的《黄帝内经》(即灵枢、素问)。其成书时间,最早也是在汉朝以后。这三本中医作品的原作者、后续者、编纂者,利用了人们崇信远祖、敬畏圣人、迷信神仙的心理,假托炎帝、黄帝、歧伯、雷公、扁鹊等先贤的赫赫英名,诱人相信。对炎、黄、扁鹊曾经著书立说,过去中医界有不少“书鱼子”和痴迷者,都一口咬定、坚信不疑,于是,“言必赞炎、黄,文必效仲景”之风,一直盛行。所幸的是,中医学诞生于战国时期的这个定论,在史学界是肯定的,没有争议。
中医学拥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的确很悠久。但是,它比起中国的安慰医学来,仍然晚出了很多年。资料表明,中国安慰医学起源于《祝由科》、“巫术”以及远古时期的某些祭祀活动。安慰医学诞生的时间,至少是在炎帝、黄帝时期,或者还要早一些。所以,如果联系起来看,中国最早的医学不是中医学,而是安慰医学,中医学,只是中国安慰医学的后裔。
中国安慰医学,其内容繁多而嘈杂。活跃在民间的土医、巫医、神婆、风水先生和算命先生,因为都与防病治病有关,所以都可以划进安慰医学的范畴。在中国安慰医学伦理中,因为有着“劝人行善”“忏悔赎罪”“因果报应”“求神保佑”“驱逐鬼魅”“趋吉避凶”等内容,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的各种教会、东方的道教、佛教等,在教义方面,或者近似,或者吻合。中国安慰医学虽然不是科学,也算不上宗教,但有时也能够为患者减轻痛苦、带来福音。
中国安慰医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走到战国之后,并没有因为有了中医学的出现而消失,而是与中医学长期的共生共存。中国安慰医学走到现在,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在发达城市的某些角落,也还以多种形式,顽强的存在着;当今,许多旧时遗留下来的寺庙,以及新辟的寺院、道观、仙山、圣水之处,天天香火润蒸、缭绕盘旋,就是很好的例证。许多旅游景点上,以至喧闹的城市路旁,只要有人在地上铺一张看似神秘的八卦图形,坐个小小马扎子守在那里,就有可能招来算命的、看手相的、求签问卜的、治病消灾的。特别是那些“系红线拴娃娃”“喝香灰水求治不孕症”的人们,那些请算命先生预测治病凶吉、请风水先生施法来趋吉避凶的善男信女,都是现代中国安慰医学的信奉者。
安慰医学,植根于陷入迷惘的罹患人群。而迷惘,是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无法完全消除的精神顽症。所以,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当今安慰医学操持,他们的日子并不一定比中医难过,因为它永远都不缺少慰灵市场;安慰医学,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不需要“高、精、尖、深”的理论指导,不需要进行科学试验,甚至不需要进行最起码、最普通的推理,仅仅凭“曾经有效”“曾经应验”的一例二例个案,就可以总结成“经验”,为人治病、防病,进行预见和测算,或求得“趋吉避凶”;所以,对于安慰医学,仅仅凭“封建迷信”“愚昧无知”之类的刺激性言辞进行批判,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掉。
一、安慰医学中的土医土法
安慰医学,并不全是神鬼之学,也包含着土医的一些“手法”。人有疾患,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进行自治自救或者互救,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不假思索的做出揉抚之类的快速反应,这是人的本能。比如自我进行的捶捶打打、掐掐捏捏、扎扎攮攮、揉揉搓搓,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服用某种食品或植物,以求治疗或防止某种恙症等等。所谓“神农氏尝百草、解百毒”的传说故事,如果可信的话,那么,他就总结出了哪一种植物无毒,可以入口,哪一种植物有毒,不能入口之类的“经验”。所以,炎、黄二帝,虽不是中医学的创始人,却很可能是中国安慰医学的开山鼻祖。后世,民间一些此种“慰灵经验”积累比较多的人,如果用一些心思,就有可能成为安慰医学的一方土医。
有的土医认为,某些发烧病人,是因为长了“梵气”,便用一根绣花针,扎患者的阴部,把“梵气”“扎”出来,释放出来。有时认为病人不是 “长梵气”,而是患了“痧症”,比如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转肠痧”,就需要用特制的板子进行“刮痧”,企图把潜入体内的“痧”刮出体外来。外在的皮肤被 “刮”红了,有了“血点点”,认为那就是刮出来的“痧”。对于关节囊脱臼者,土医也会用双手进行“接骨拿环”。土医的治疗方法还有“挽肚子”、“摁撑子” 以治疗腹痛,“撮额头”、“撮肩稍”以治头痛、恶心和呕吐。还常用烧煳的大蒜、煎煮马生菜治疗拉肚子,饮用滚烫的红糖姜水来预防、治疗感冒、心口痛。从青青菜(小蓟)中,拧出新鲜的绿汁,涂抹在伤口上,用以止血、止痛。
把棉花套子烧成黑灰,揞在伤口处,用以止血。土医还可把烧热的砖头、石头或铁屑,为人烙肚脐,以“散寒气”、治腹痛。或者烙腰臀,以治疗“老寒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土医这些很原始的治疗方法,虽然难以治好大病、重病,但民间的小伤小病颇多,且同样障碍着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以,土医的土法治疗,在古代都发挥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即使现在,也还有存在。由此来看,所谓安慰医学,所安慰的不仅是人的“灵魂”,对“肉体之疾”,也有一定安慰性的干预。民间土医能否真的治好病?那是另一回事。但他所采取这些“治疗”措施的本身,就已经对于病人或病家的精神起到了安慰作用。因为这些“安慰性治疗”比起有病䞍着、捱着不治疗来,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即没有治好,病人死了,病家也因为“曾经尽力”,“曾经治疗”,而极大的削弱着后悔的程度。
二、巫医神婆
中国古代,信神者众多,“家里有病人,不能不信神”,曾经是一句相当普遍的格言。“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箴言,至今仍在流传。但是,人们所信仰的神佛,却是千差万别的。
古人洞悉了大自然的伟大壮观和人力莫测,觉得老天爷神通广大,可以为人治病消灾。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皇帝秦始皇,是信仰天老爷的楷模。由于炎、黄二帝曾在泰山打败过邪恶的蚩尤,所以,秦始皇对距离苍天最近的泰山,情有独钟。于是,就到泰山封禅、祭天。历代许多皇帝,效法秦始皇,纷纷到泰山祭天封禅,举行祭天大典。到了明清两代,为了方便祭天,便在北京修建了天坛、祈年殿,以求苍天消灾赐福。历代帝王们对于老天爷的崇拜和信仰,迎合了众百姓信天的心愿,推动了“全民信天”的共同信仰,所以,中国的黎民百姓都是相信老天爷的。
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上帝”,只信奉“老天爷”“玉皇大帝”。中国人与西方人分别信奉的“老天爷”和“上帝”,不仅有着名称上的区别,内容上也不尽一致。中国人心目中的老天爷,是无所不能的,期盼风调雨顺,需要求天。避瘟驱邪,也需要求天。人生了病,更需要求天保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理念,基本上是古人的共识,更是中国安慰医学的思想基础。于是,拜天、祭天的大小仪式,常年不断。逢年过节,更是要认真祭祀。
拜天、祭天,是古代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神学形式,也是中国安慰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祭祀,在朝廷那里,是“国祭”。民间祭天,有时有部族首领或巫医神婆(汉)的引导,成为一个村庄、一条街道或者几户人家共同的“公祭活动”,以求“共同”辟邪躲灾或治病。但是,大量的祭天仪式,零星散落在民间家庭中,是百姓个人自发、自慰的行为。只要家里有了病人,需要求老天爷来救治,随时都可以单独祭天。怎么祭?主持者或者携病人,或者一个人、多个人,虔诚的跪在自家的香台子前面,向苍天烧纸烧香,磕头跪炉,祈祷求助。并信誓旦旦的许愿,还愿。一面祭天,一面打取香灰,泡水当药,让病人喝进肚里。据说,一天、两天、三天,只要坚持喝一些时候的香灰水,时间长了,“天赐神药”是可以治好某一些病症的。
三、求神、叫魂和驱邪送祟
有人觉得老天爷虽然神秘难知、神通广阔,但由于天高日远,遥不可及,靠祈求是求不到老天爷的。也有些是在“求天消灾”失败之后,有些灰心,所以,就想象出了其他崇拜的偶像,赋予它神灵和意识。于是就刻、画、雕、塑出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画像、雕像或泥胎,使“磕头有庙门,烧香有目标”。既方便了求签问卜,也有利于治病消灾。这就是中国古代村村有庙、家家供神的原因。
古代所供神灵非常繁杂,很难书其所有,仅列举以下为代表:
1、 “祖先类”有,三皇五帝、盘古王、尧舜禹、女娲氏等。
2、天神类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各方星斗、东海龙王、城隍土地等。
3、道教方面有,道观、三清观、庙宇里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吕洞宾、何仙姑等八洞神仙、药王(道士孙思邈)、王灵官等。
4、佛教方面有,大雄宝殿里的释迦牟尼,寺院里的大肚弥勒、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送子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等。
5、英雄化神仙类有,姜太公(姜子牙)、武将爷、关老爷(关羽)等。
6、地方性的有,“大奶奶”、泰山奶奶、山神、三仙姑、狐仙爷、树神、藕神、花神、福禄寿神等。
7、应急性、时效性的比较繁杂。因为“万物有灵”常被诠释为“万物有神”,既然是神,就应该灵验。于是,除了太阳神、月亮神、天上的星宿这些“大神”之外,门,有门神,磨,有磨神,碾,有碾神,神灵是无处不在的。
旧时,如果某一座古坟,某一座古庙,某一个水湾,某一处甘泉,某一个“五股道交叉口”,曾经显灵的某名人坟墓,忽然出了蹊跷事,或者不可思议的治好了某人的久病,就可能成为 “圣地”,就有可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拜谒。人们便虔诚的磕头跪拜,烧香烧纸,把香灰、神水、神土等,当作灵丹妙药取回家来,用水浸泡或煎煮后给患者内服或外用,以治病消灾。对于治病,这路神仙治不好的病,可以求其他的神仙治疗。安慰医学认为,对于某人的病,如果各路神仙都治不好,治着治着死了,那就是 “命该如此”。于是,就有“阎王叫你三更去,谁敢留你到天明”的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