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水利专家是上古时代的台骀

台骀(读音“台”),中国最早的水利专家, 列“最早”,是因他在我国水利史中无出左之人。尊“专家”,是指他科学疏导河流,宏观治水而言。

一位上古时代的人物,在极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着非易事。仅从在宁武古栈道的开山凿石看,他的功绩着实令我辈汗颜。所以历代帝王赐封“灵感元应公”、“昌宁公”、“ 汾神”也好,炎黄子孙尊称“汾河龙王”、“五爷”“三晋保护神”也罢,他老人家的确受之无愧。

台骀其尊

据《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意思是:少昊的裔子叫昧,为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并是后世北方水神玄冥之师。昧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允格,一个叫台骀。这就是说,黄帝是台骀的高祖。台骀是黄帝第五世孙,属轩辕氏族。

台骀,(约前2403年—前2315年),祖籍寿邱(现在山东省曲阜市)。

高祖:公孙轩辕,有熊氏之称,为五帝首之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正妃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
曾祖:玄嚣,亦称青阳。玄嚣,为姬姓,名挚,后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
祖父:挥,官居弓正,是负责制造兵器部门的官吏。
父亲:昧,官居玄冥师,是地方治水官吏。
当轩辕之时,诸侯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轩辕用兵伐之,诸侯咸宾从。黄帝曾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三战而胜之。蚩尤作乱,黄帝率众与之战于涿鹿,捉而杀之。各地咸尊轩辕为首,是为黄帝。其疆域东至岱山,西至空桐(甘肃),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北方匈奴民族)。相传黄帝在位百年,享年111岁,死后葬于桥山。

黄帝的儿子少昊,又作少皋。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活动在寿邱(今山东曲阜)一带。下分24支,分布于山东半岛大部地区。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京大学历史系编)

少昊的儿子挥,是负责制造兵器部门的官吏。这位黄帝的孙子非常聪明能干。天上有星叫天弓,挥在观天弓星时受到启发,仿照弧星状发明了弓矢。弓矢的出现是人类划时代的进步,是产生投掷类兵器早期形态的开始。当时人类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猎取和战斗用的是石刀、石斧、木棍等原始工具,收获甚少。而弓矢可以远距离准确投掷,可以得到更多食物受到更少的伤害,而被逐渐发展使用。

这一发明使人类谋生的手段跨入一个新时代。挥官居弓正,因“正”与“庶”相对,如嫡长子。亦表长,《书·说命下》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弓和长组合起来便成为张。后来挥的子孙就被赐为张姓,挥就成为了张姓的第一世始祖。

挥的儿子昧,官居玄冥师,为地方上的治水官吏。
台骀子承父业亦为玄冥师,兴修水利,因治汾有功受到颛顼帝的嘉奖,为汾水川的官员,死后受沈、黄、蓐、姒等4个部族的祭祀,人们尊他为汾河之神,也有称台神的。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逝后葬于蓐地(现宁武、静乐一带)。

台骀其功

据乾隆二十二年《宁武府志》载:“故自五帝以来,有水官掌治之。少皞之裔孙昧为玄冥师,玄冥乃所谓水官也,而昧为之长,昧之子台骀。台骀能嗣其官业,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颛顼嘉其功,乃封之汾川,厥后有沈、姒、蓐、黄四国,世守其祀而不绝。至春秋时,晋主汾,乃始灭之。子产是以谓:‘台骀,汾神也。’”

台骀为玄冥师,古人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玄冥为水正,所以主管水者即玄冥师。

“遂人氏时,天下多水”。古代的晋阳大地汾河水量充盈,滔天四溢,致使“九州阏塞,四渎壅闭”。 古宁武之地更是被烟波浩淼的汾河、洪河、恢河回缠包复,致使民无栖身之所,只得择高而居,悬空所息。外行需修凿栈道,绕水方出。形成了现在众多的管涔山栈道。

汾河本是上游穿行于山地和黄土丘陵中,中下游流在中新世晚期形成的汾河地堑内,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浩浩荡荡注入黄河的。但经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向挤压后,地壳频繁运动,太行山、吕梁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中下游河道中断,河水四溢,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洮河排泄不畅,造成南部地区大面积洪灾。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薄弱,对于风雨雷电,洪水旱涝等自然现象认为是上天作祟,向人类施以惩诫,所以一旦灾害来临,往往只是祈求神灵庇佑,并不会主动参与到同自然斗争中去。因而当汾水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消极抵御洪水,做不到认真对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应。“天命”曾是古代人对天气及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

《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水经注》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
台骀治理汾水,当然是从地处蓐地之宁武的汾河源头治起。他“性聪颖,精天文、通地理”,总结了前辈共工治水不成,反受其患者的教训。由于当时人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小,谁也并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地理形势。

共工认为“水来土掩”是治水的好办法,就一味的采取被动的筑堤叠坝,而没有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如果没有固定的河道,堤筑得再高也没有用。其结果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国语-周语下》)共工氏虽然也是治水世家,但他的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遭到了失败。

台骀觉得消除水患,不但用筑堤防水,更重要的是要疏通淤塞的河床,开凿渠道,让水流出去。台骀经过长途跋涉,艰苦细致的观察汾水的走向,发现多处已经形成堰塞湖状。于是,他动员民众参与治理汾水。当时的燕京山(现管涔山)人因为恐惧水患,聚集于高山之上居住,行动极为不便,聚民治水困难庞多。他率领民众用原始的工具劈山凿石,用插艾草、点雄黄、挂川芎的方法来驱赶虫蚊。为了解决人们经常不能吃到饭,他让妻子发动妇女做方便大家随时可以吃的东西,台骀的妻子心灵手巧用管涔山的桅叶包上汾水川的小米,或烧或烤,送到工地。由此产生了我们现在吃的“粽子”。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在现宁武的坝门口、定河;静乐的静游;娄烦的罗家曲一直到吕梁山灵石口、霍州秦王岭一带,疏浚了多条河床渠道。开凿出新的汾水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涑水)分开水道,形成了现在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终于把洪水引入大(黄)河,消除了当时的水患。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天下为治。还逐渐冲积出了一个晋阳粮仓—河东平原。

上古时期,谁能治水谁就有功,谁就是英雄。台骀的伟大功绩,受到叔祖父颛顼帝的嘉奖,将汾川流域给他作采邑,于是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世代享祀。台骀改变了世界,时代也造就出这位杰出的英雄。

台骀其家

当年,台骀在汾河治水,娶蓐地女为妻,长期定居。至今,当地尚有“定河是爷爷(台骀),阳房是奶奶(台骀妻)”的传说。台骀去世后,和妻子合葬在他奔波操劳一生的蓐地一座小丘上(今山西省宁武县定河村),墓旁左滨汾、右傍谷,占地亩余,幽雅典朴。原墓葬中为石棺,并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当地人谓之神水。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他被封为“昌宁公”。 尊为汾水之神。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昌宁公冢庙,祠内供台骀夫妇塑像。定河村也由台骀平定汾水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封台骀为“灵感玄应公,赐额宣济”,特命枢密使曹利用五月初五专祀汾阴。官方祭祀台骀成为制度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沿袭后世,就成为现在的端午节。

台骀治汾水的遗迹在宁武甚多。相传,台骀治水时从天上摘来三颗星宿,垒成“品”字状,置于象顶之上作为镇压汾洪的定水石,并以此处为点将台,布置人力、物力。这不过是人们怀念他的一种美丽神话。而小石门、大石洞栈道,五华山、王化沟悬空村的的确确存在。这些见证了台骀当年“宣汾洮”之遗迹。

自春秋郑国子产封台骀为汾神后,不但历代皇帝给台骀加封谥号,朝中达官贵人也常题辞朝拜。唐代宰相令狐楚有《谢雨碑文》,金代宰丞贾益谦有《祈雨获应诗》。宁武汾河源头雷鸣寺,古代就建有台骀神庙,唐代改称汾水川祠,重修于明正德年间改称汾河龙王庙,乡民亦叫五爷祠。清朝同治年间又重修。毁于文革。1996年依旧址重修为一座美丽的公园式治汾博物馆。就连因著《瀛环志略》而名扬海内外,被人称为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官至福建巡抚五台大学者徐继畲老先生至此也忍不住萧萧洋洋的写下了《修建雷鸣寺记》,对台骀大加赞颂。

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宁武、对山西有拓荒之恩,开山之勋,开化之德,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于“中国最早水利专家”之美誉。

文献和传说或许言过其实,无非为了彰显台骀的不凡功绩。但宁武人早已把台骀视作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开山鼻祖。宁武县治汾指挥部始建至今,历五任领导、五代职工,他们承袭台骀精神,艰苦奋斗十余年,默默无闻的传递着治汾接力棒,在治理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同时,注重了水质的环境保护。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的台骀式治汾英雄。正是这些台骀后辈的不懈奋斗,艰苦拼搏,才使古老的汾河真正的碧波荡漾,旧貌换新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