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例躲到外国驻华使馆避难的中国人是清末思想家康有为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英国公使秘书陪同前往香港,成为中国第一例前往外国驻华使馆寻求避难事件。

康有为(1858年—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市)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生于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康有为的老师为朱九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但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最明显如其《康南海自订年谱》他是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而且又多吹牛造假。而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根据许多文献认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举人联名上书,事实上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但被康有为的派系不断地涂抹,从而篡改了历史,并被之前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公车上书实则是由当时的翁同和、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为了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久,康有为会试中式第五名,榜名康祖诒。殿试之后,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用工部主事。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得李提摩太牧师协助,坐重庆号到上海海面,再由英国领事馆职员协助在上海海面转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6月28日康有为从天津秘密进京,与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1921年迁居愚园路“游存庐”,1923年迁居青岛。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皇帝,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天津张园觐见探望。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31日凌晨5时30分去世,事后葬于青岛。辞世后遗体曾暂厝李村枣儿山,1948年正式安葬于青岛,翌年10月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文革期间,康曾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保皇派”,1966年8月,其墓地被红卫兵掘开,尸骨被造反派掘墓鞭尸,并把其带有白发之颅骨游街示众,幸由守墓人再把其遗骨重新收拢。

1985年12月27日再迁墓与立碑至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浮山南麓的现址(现青岛大学之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