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论述经济学的专著是《史记-货殖列传》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著述,是司马迁著的《史记》中的第一百二十九卷——《货殖列传》。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反驳老子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根据各诸侯国出产的物资不同,首次提出各诸侯物资流通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诸侯国之间发展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才能避免诸侯国之间互相掠夺物资的武力战争。他还指出,发展通商贸易也是富国之道,经商上则富国、下则富民,老百姓也会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荣辱”。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几位经商有道的人物,那就是太公望、范蠡和白圭。

太公望(即姜太公)为解决他的封地营丘(今山东省境内),土地贫瘠,人员稀少问题。号召国民发展手工业、渔业和盐业,并用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各诸侯国交换封地亟待需求的物资。从而使他的封地富足,外流的人们纷纷归来,最终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起来。

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洗雪会稽之耻时,提出发展贸易,并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认为商品价格涨落是有规律可循:即商品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这就要求经商者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等到商品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以便从中获取较大的利润。在范蠡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越王经过十年“卧薪尝胆”、经商致富,终于打败了吴国,洗雪了会稽之耻。

现代经商与范蠡发现的经商规律基本相同。无非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探索到了商品“贵上极则反溅,溅下极则反贵”的原因:那就是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商品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反之,如果商品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愿生产,产品也就减少,市场供应短缺,就会导致价格上涨。

与范蠡相同,周人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年景的丰收、歉收,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那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根据年景好坏,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在当时的社会中,白圭不仅懂得低买高卖的经济基本规律,而且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既简单又高明的理论,这对秦汉以后各朝代的设市贸易产生了极大影响。

通过对历史上经济界的名人的记述,司马迁将当时人们都不很重视的经济问题,正式提了出来,写了《货殖列传》。里面有少数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于国家经济、民生、商业的思考和具体的成功的实践,这些对后人都是很有启迪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