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现代公路是青岛的台柳路

中国最早的现代公路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台柳路。

台柳路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起,经市区东吴家村及崂山区的保儿、河西、李村、汉河等村,止于柳树台村(今属沙子口镇),是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之后,仍沿用此称。解放后,在李村养路工班房山墙上仍标有“台柳路”字样的路牌。

1898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为了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掠夺的需要,在青岛区(今青岛市区)兴办工厂,修建码头;在李村区则先后在柳树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疗养院、德国总督别墅及德国大饭店等,供住在青岛区的欧州人疗养和玩乐。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筑便应运而生。

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其村道首先修筑者为青岛沧口一路,次则为青岛李村一路,其后渐次兴修,计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岛经台东镇东吴家村、保儿、河西以达李村;(二)由李村经东李村、下河、南龙口、九水以达柳树台……”,“盖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仅有桥梁、沟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运搬材料照给工资。此外人工则由各村摊派,故创始之二、三年(李村道开筑二年,仅修至杨家村,沧口路开筑三年,仅修至小村庄 )进行甚为迟钝,其后多由警察署压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获次第进行……”

这段记述,明确指出台东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树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开筑于1903年,但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已于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杨家村(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杨家村在今青岛市区小鲍岛与台东镇之间)。是年开始再从杨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点——台东镇。

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等的营造同步进行。柳树台疗养院(当时叫麦克伦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贵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

陈述多种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胶澳总督府日令第三条中有麦克伦堡房交通的规定:“自即日起弗•理查德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点自中央饭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点自麦克伦登车出发”。每星期内有两次车往返于青岛市及麦克伦堡房,其费用属于政府及所辖单位,乘车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币)。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

台柳路全长为29847.92米,面积约150 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胶澳志-建置志》对其规模有如下描绘:“台柳路为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赴崂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桥梁、涵洞计有二百十七座,内洋灰(即水泥)拱桥五座,以在保儿、河西之间者为最大,长十九公尺,宽四公尺。石柱栏、铁筋洋灰平桥七座,王子涧、九水庵间者最大长二十余公尺,宽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桥一座,全长三十公尺,宽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筑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间一孔长二十五公尺,砌成弹月形,故以弹月名。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惜德日之战役,德人自行炸毁,虽经日人修复,而德建工式扫地无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发,旧桥复圮,当时竭力经营,始得恢复故观。石造平形河底桥八座,河崖、河东间横贯张村河者最大,长一百六十余公尺,宽四公尺,侯家庄南与苏家下河西者,均长六十八、九公尺,东李村西与北龙口南、南龙口北者一长十七公尺六余,一长五十公尺,一长四十四公尺余,均宽三公尺余。其余土管造圆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圆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虽尚依旧,接收以来各种涵洞之修缮,亦不知几次矣。”

按分类统计桥21座,涵洞180座,共计桥涵201座,比总数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库的增建,致使较小的河流无水逐渐干涸变为农田,又加全线历次整修,有些沟水引入较大的桥涵,所以小桥涵洞日益减少。

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疗养院、德国大饭店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山岚、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在德国警察的奴役下,“压迫施行”。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台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经过整修,使路基与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只是维护通车,并未修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儿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计长3 200米,线路由柳树台延长至北九水,桥梁也只改建了弹月桥及板房桥等少数几座。该路的养护,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中明确记载:“该路分两段,由两个乡区负责修养,李村区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东、西吴家村、唐家口(双山)、保儿、夹岭沟、河西、河崖、河南、河东、曲哥庄、杨哥庄、毛公地、刘家下河、王家下河、于家下河等二十一个村,共分十段养护。东北段由九水区分管,计13,534公尺。由南、北龙口、汉河、九水、大石、王子涧、柳树台、观崂石屋、双石屋、河东村等十村分十段养护。”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负责养护,1962年青岛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与养护有了分工,市区道路由城建局负责,郊区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负责。台柳路也分段由两单位养护,全线仍沿旧称台柳路,但公路部门所辖路段则划归青(岛)王(哥庄)、沧(口)沙(子口)、五(里岗)汉(河)3条路线内,不但改造和加宽了数座桥梁,对于路基也加宽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铺成柏油路面,达到晴、雨天皆通车,成为一条交通运输的重要公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