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共和国最早的民居小区是北京百万庄
今天北京四环以内,早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声喧嚷。可走进百万庄的那片老房子,总会有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成片的3层红砖小楼,灰瓦坡屋顶,错落有序,祥和静谧,偶尔几排双层别墅,镶在其中。红漆老旧的木门窗,屋檐瓦上随风摇摆的几株茅草,地震后加固在外墙的水泥横梁,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这里是共和国最早的一批自主设计规划的民宅群落,始建于1951年,竣工于1956年。
百万庄楼群以地支命名
百万庄有数十栋小红楼,分成9个区,像一把坐北朝南的太师椅,以地支命名,右扶手是子、丑、寅、卯区,左扶手是辰、巳、午、未区,每个区有30个单元门,每门里3层6户,比如,辰区几门几号,依此类推。椅背处是数排两层楼的申区,椅座中央是小学、副食店、百货店、粮店、理发店、门诊部和曾经的花园。后来,小学成了西城区重点学校,门诊部50多年如一日被评为卫生部模范单位。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的纪年历法,学问深厚,把它用于居民楼的编序,百万庄是独一无二的,就连名称繁杂的老北京胡同也没见这么用过。由此,还生出些趣事。一次,我回百万庄参加同学聚会,快递公司打电话询问送货地址,只听同学答道:“百万庄丑区,什么?哪个丑字?丑恶的丑”,引来哄堂大笑。我笑着问:“你就不会说是子丑寅卯的丑,怎么专拣难听的说?”同学说:“听不懂的,试过多少回了,丑恶的丑最明白”,又引来一片笑声。
回纹装饰是百万庄另一个人文特征。楼群呈回纹曲折分布,深红色的楼门,楼道里的推窗,都镶着回纹形状的玻璃;楼梯木扶手的底座,楼门遮雨檐的挑梁,临街阳台的栏板,也都有这种源自商周,鼎盛于明清的回纹或云纹装饰,寓意回归平安,延绵不断。
居民之中卧虎藏龙
百万庄里的居民用卧虎藏龙来形容,并不为过。这里的第一代居民,来自于国家诸多响当当的部委:核工业、航空、电子、兵器、船舶、机械、冶金、建设、铁道部和国家计委……如果说上述领域,今天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巨大成就,百万庄人几乎就是这些行业的开拓者、曾经的佼佼者和领军人。
申区是其中最神秘的区,住的都是部长以上的领导。有的居民曾看见时任副总理的李鹏夫妇,在夜幕下散步;有的居民买菜时发现,排在后面的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还有谷牧、田纪云、钱其琛等也都住过这里。即便在其它8个区里,树下步履蹒跚的老人,没准就是当年技艺超群的工程师们;当然,更多楼旁漫步的老人,是那些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老人们会平静地告诉你,温家宝总理也曾是这里的居民……
窗前树景四季亮丽
百万庄的树特别多,从卫星图上看,树比楼还多,好像楼建在了树林里。其实,树和楼同岁,只是楼不“长”树长,如今,树已比楼高了许多许多。这枝杈伸到了窗前,树梢掩映在楼顶,春天,槐花累累,香飘窗外;仲夏,白杨茂盛,绿荫遮窗;秋季,风吹叶黄,窸簌入窗;冬天呢?树叶落尽,枝条疏离,挡不住的阳光,满窗的灿烂。这四季小楼的窗前树景,已是城中难求了。
树,给百万庄的居民带来了许多乐趣。有的人家开窗就够得到香椿树,客人来了现摘一把,做盘香椿炒鸡蛋,总能获得大家的惊喜和赞叹。有一年,雪下得早,树叶还是绿的,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接到子女的电话,嘱咐老人不要下楼贪看雪景,以免滑跤。老人风趣地说:“不用下楼,窗前的树叶上,都是雪,坐在屋里就能看啦。”至于小鸟在窗前掠过,站在树上唱歌,甚至从枝头飞到窗台暂栖低鸣,更是常见的景致。
建筑大师的设计杰作
百万庄的许多人都知道,建筑大师张开济是百万庄的设计者。张开济最奇妙的设计是天安门观礼台,人们对此很少注意,或以为这本就是天安门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住宅,亟待解决。张开济非常热爱北京四合院,在百万庄的设计中,保留了四合院围合与院落的意境,借鉴了西方多层楼的建筑形式,建成了那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住宅区。百万庄楼群的回形分布,形成了许多院落,孩子们可以在院里尽情地嬉戏打闹。楼群错落,没有穿堂风口,风再大,吹进小区也变得柔和,甚至噪音都挡在了外面,小区里非常安静。
张开济一生都“为古建筑请命”,不主张北京搞高层住宅,主张建设多层、高密度院落式住宅,而百万庄就是这种住宅的雏形。
梁思成曾建议在老北京城的西侧,建立新的行政中心。张开济一气呵成地沿三里河路两侧,由南到北地设计建设了“四部一会”办公楼群、三里河住宅区、钓鱼台国宾馆、百万庄和天文馆。如今斯人已逝,每逢秋天,三里河路旁的黄叶林,成了京城旅友们的赏秋之地。张开济的五个杰作,俨然就是这条金色丝带上的五颗璀璨的明珠。三里河住宅已部分拆除,如果百万庄再毁,三里河路的历史风貌将残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