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是南宋时浙江海盐县的《澉水志》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我国的历代志书,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承续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作传统文化的奇葩。
我国的志书不但卷帙浩繁,而且品类齐全,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古籍之林中独具风采。志书内容涉猎宏泛:记地理、记社会、记政治、记经济、记人物、记文献等,以至于记金石、古迹、风俗、方言等等。
志书记述地域广狭有序:全国的有一统志,地方的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乡志等。综合记述之外,还以山志、水志、湖志、堤志、寺志以及部门志等专业志来补充。而作为地方志中的镇志,则滥觞于海盐澉(读音“赶”)浦(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
古镇澉浦开创了我国修纂镇志之先河,树立了代代有续志的传统。
澉浦历史悠久,素以古镇著称。
《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旁有谷水流出为澉浦。”“澉浦”之名盖由此出。
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过澉浦,留下秦驻山(又名秦望山、秦山等)、长墙山、泊橹山等与始皇帝相关的山名。
三国吴赤乌中,康居国僧会,在澉浦金粟山麓创建了江南最早的三大古寺之一金粟寺。
唐开元五年(717),澉浦置镇,有“弹丸一地东南重”之喻。至南宋时,澉浦设市舶官,港纳海舶,番货毕集,为我国东南一大外贸港口,“人物繁阜,不啻汉一大县”。
澉浦地擅渔盐利,大舶驾风通海外,古镇人才震遐迩,两湖山水可娱人。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深厚悠久的文明积淀,使古镇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镇志的诞生地。这部开先河的志书即南宋澉人常棠所撰的《澉水志》。
《澉水志》共有八卷,南宋绍定三年(1230)修。
清《四库全书总目》云:“宋常棠撰,棠字召仲,另竹窗,海盐人,仕履未详……宋绍定三年,监澉浦镇税修职郎罗叔韶使棠为志。凡分十五门:曰地理、曰山、曰水、曰廨舍、曰坊巷、曰坊场、曰军寨、曰亭堂、曰桥梁、曰学校、曰寺庙、曰古迹、曰物产、曰碑记、曰诗咏、而寇以舆图。前有叔韶及棠二序。叙述简赅,纲目该备。而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
明韩邦靖撰《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绝之作,今观是编,乃知其源出于此,可谓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 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三百年后,《澉水志》宋刻本失传。
明代董谷以抄本数种,参互考订刊行,是为明嘉靖刻本,今存。此刻本中搀入宋咸淳六年(1270)记事,乃后人所增补。此后又有明天启《盐邑志林》刻本,亦经官修增改。
自宋常棠《澉水志》之后,七百年来澉浦先后曾有四次私人续修《澉水志》。除了清康熙年间吴为龙《再续澉水志》一书已佚之外,其他三部续志,即明董谷所撰的《续澉水志》、清方溶纂修的《澉水新志》、民国年间程煦元纂修的《澉志补录》,至今均存。
《澉水志》历来被视为我国镇志之嚆矢,对后世镇志撰修影响极大。
作者常棠,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常同,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宋绍兴年间官至御史中丞,力主抗金,晚年定居海盐,后裔世为海盐人。常棠隐居澉浦不仕,他绕屋植竹数十竿,自号竹窗。他寓居澉浦镇多年,留意地方掌故,熟悉当地情况。
绍定三年(1230),澉浦镇尹罗叔韶因常棠建议撰修镇志,便延请他执笔,常棠欣然应允。常棠认为,“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即澉浦镇)之事,则甚略焉”,深感有必要撰修镇志。
在志书编纂方面,常棠主张要广辑资料,“订正尤详”,并要与有识之士“讨论闻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方可“缀辑成编”,“示一镇之指掌”。经常棠多方搜集资料,历时二十七年之久,终于撰成《澉水志》,后又反复修订,约于宝佑五年(1257)方付梓刻印。
盛世修志,志颂盛世。如今,一部新编的十一卷本《澉浦镇志》在中共澉浦镇委和镇政府的具体领导下,由方志专家王健飞主编,历经八年,数易其稿,终于在2001年底出版发行。
这部《澉浦镇志》贯古通今,资料翔实,门类齐全,体例完善,文字朴实,问世后,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获得海内外澉浦人的一致好评。八百年间,澉浦持续五修其志,在方志界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