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火车站是天津塘沽南站

中国现存最早的火车站是天津塘沽南站

毗邻海河,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新华路128号的塘沽南站,现在已经成为“塘沽火车站旧址”。临街的火车站,外观完好:红色欧式尖脊屋顶的站房建筑群一字连接排开,墙体被刷成青灰色,正中有蓝色大门的“候车大厅”挂着“塘沽南站”和中国铁路的标示。

从侧门进入站内,铁轨、站台、走廊……一一映入眼帘。现场有几个工人正在整修屋顶和候车走廊的雨挡。塘沽博物馆馆员王利介绍,塘沽南站的现在主体建造于1908年,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坐东朝西,与铁轨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列。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8米。“屋顶原是双坡铁楞瓦顶,后经维修改为灰色瓦屋顶。”最高处距地面大约有15米,墙体用青砖砌造。

(图:天津塘沽南站一景,摄于2012年11月)

进入候车大厅需通过一段长60米的走廊,廊顶由17根方形木柱和装在对应位置墙上的17个铸铁承架支撑而成,方柱下有水泥方形基础。大厅内部,临门的铁栏杆依旧保留,座椅散落四处,在一个紧闭的窗口两旁写着繁体“自觉排队 供应茶水”的字样,中间的小黑板还写有部分列车时刻。据了解,原站舍布局中有4个候车室,每个面积约200平方米;6个大房间,每间约60平方米;另有十几个小房间为办公、货运、运转和食堂所用。现仅存一个50余平方米的房间。

而在距离站舍主体建筑群南端180米处,有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上下层间的水泥圈梁处刻有“TANGKU”标志。供职于铁路媒体的天津记忆团队成员告诉记者,这座小楼原是一间青砖墙水泥结构的平房,上层为改造增建,“‘老匾’留白处其实还有‘NO.1’字样。”王利补充说道,别小看了“TANGKU”字样,这可是首次为“塘沽”正名。原来,在上世纪初,关于塘沽的叫法相当混乱,即便是当地官员的奏章或者县志中也会出现“溻儿沽”、“塘二沽”、“塘儿沽”等各种说法,“当时督修铁路的英国工程师金达,为了统一站名,就将这里的叫法统一成‘TANGKU’,与塘沽正名沿用至今。”

塘沽站最初修建时只有几间总面积80平方米的平房作为站舍,在塘沽博物馆收藏的资料可窥最初的“塘沽站”的风貌:“从1900年6月拍摄的一张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塘沽站台上俄国士兵身后的平房站舍,从1903年自塘沽寄出的明信片上也记录下了最初修建的平房站舍。”王利说,塘沽南站的建立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有直接关系。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现代机器工业兴起,对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1876年,李鸿章筹建开平煤矿,负责此事的唐廷枢向李鸿章建议,在开平与芦台之间修筑一条铁路,用火车代替畜力运煤,并请求开矿筑路同时进行。李鸿章当然持支持态度,但却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极力反对。李鸿章只得辗转为之,在1880年开凿了一条从芦台到胥各庄长达70里的“煤河”来解决运输问题。可运河挖到胥各庄时,由于地势问题,河水根本上不去。李鸿章将开平矿务局的筑路申请转奏朝廷,并强调只修胥各庄到唐山之间的一小段,与煤河相连接。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一线的铁路动工兴建。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集资修建的。“当时轨道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当年11月,工程告竣通车。全长11公里,耗银11万两。”

唐胥铁路建成之初,以骡马牵引车辆,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直到1882年,才改用机车牵引,国人也逐渐开始了解铁路的便利。1886年,开平矿务局申请将唐胥铁路延伸至芦台。李鸿章上奏朝廷获得批准。随后,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将原属于开平矿务局的唐胥铁路作价收购,独立经营。11月,唐胥铁路由胥各庄一段开工,至第二年5月竣工,全长45公里,命名为“唐芦铁路”。

王利介绍说,在修筑唐芦铁路的时候,李鸿章就筹划将这条铁路延伸到塘沽和天津,以利于北洋海防线调动军队、运输军火。1887年3月15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轩从“便商贾,利军用”出发,上奏朝廷,要求将唐芦铁路向南延伸至大沽口北岸的塘沽,向北延伸至山海关,并修建塘沽至天津的铁路。朝廷准奏并指令李鸿章操办。当月,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津沽铁路公司”,亦称“中国铁路公司”,公司的性质是官商合办。王利说, “塘沽南站因此成为中国最早修建的标准轨火车站,比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还要早9年,我们曾一度建议把中国铁路博物馆设立在塘沽南站,可惜没有成功。”

1995年,车站旧址被塘沽区委、区政府确定为“塘沽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塘沽南站成为天津十大不可移动文物之一。如今,站内工作人员已着手准备撤离。王利希望在这里能建立一个博物馆,让大家了解天津铁路和塘沽文化的历史。

2005年5月的一场大雨,冲刷出了岔道界碑,2012年又有建筑青砖被发现。业内人士介绍说,在塘沽南站发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重要明证。

在塘沽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楷书体阴文“北宁铁路岔道商有岔道起点”字样。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时的铁路岔道界碑,在塘沽南站共发现了3块,除塘沽博物馆收藏的这块外,其余两块也已被中国铁道博物馆等单位收入了馆藏。

界碑的发现可追溯到2005年5月,当时,工作人员在一场大雨过后于站区内发现了这3块界碑。发现时界碑已不是竖立在原处,而是被当做条石用于垒砌车站的站台。经过测量,每块石碑高1.2米,截面的长和宽均为0.2米。对于界碑上的文字,天津记忆团队成员吕彪解释说:“‘北宁铁路岔道’是指‘北宁线’在此地岔出铁路支线,‘商有岔道’则说明了这些支线的产权与北宁铁路不同,而是归经营码头、货场的商业企业所有。这些界碑可以看做是官方铁路与商业铁路的‘分界标’。”工作人员王利介绍,1907年5月,北京、皇姑屯间铁路开通,清政府将唐津铁路划归邮传部直辖,并定名为“京奉铁路”,1929年4月,国民政府铁道部将京奉铁路改称“北(平)(辽)宁铁路”,管理机构改称“北宁铁路局”。“因此,界碑应当出现在1929年之后。”

2012年年初,天津的多位铁路爱好者在塘沽南站发现了标记“P.M.R”的青砖,此前,在北京曾获得“认证”的1901年建造的京奉铁路信号所的墙砖也标有“P.M.R”字样。

“字母R很好理解,是‘铁路’的英文RAILWAY的首字母。”吕彪告诉记者,“P.N.R”青砖很容易就被破解了,P字母代表当时北京的旧称北平,英文为PEIKING,N则是辽宁省简称“宁”字的首字母——“P.N.R”即为北宁铁路的缩写。而“P.M.R”青砖,很多人曾猜测是“京奉铁路”,但对字母M的解释却一度让许多人相当费解。吕彪告诉记者,其实当时的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不用F而用M,则是因为M是奉天的满语音译“MUKDEN”的首字母。、此外,吕彪还提到:“塘沽南站的不少钢轨也应该属于文物范畴。”

目前,塘沽南站保留了4条轨道,其中许多钢轨的历史都超过了80年,最早的钢轨可以追溯到1908年左右。同时,根据这些钢轨上刻印的标记判定,生产这些钢轨的厂家也是五花八门,英俄等外国的进口货、汉阳铁厂的国产货在这里都有发现。“这些钢轨对于中国的铁路史、冶金史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希望专业的文物部门能尽快进行保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