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遗址是存于河南的东汉太学遗址

太学即古代国立大学,西周已有大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

西汉太学遗址已无迹可寻,唯一保留的太学遗址最早者就只有东汉太学了。

东汉太学遗址位于偃师(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佃庄乡太学村,原东汉洛阳城东南部开阳门外。

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26年),建武二十七年(51年) 建造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至顺帝时达到空前规模,“凡所结构达二百四 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王充、张衡等都曾就读于该太学。解放后经勘察发掘得知,太学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夯筑房基排列有序, 井井有条。

汉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蔡邕等,以隶体书丹刻经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复兴太学,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经28块,每字以大篆、 小篆、隶书三体书就。

西晋仍依汉魏之制复兴太学,武帝初年有太学生3000余人,至泰始八年(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咸宁四年(278年),太学再度繁荣,太学生“ 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万余人。”

太学遗址内立西晋石碑1通,高不可攀3.22米, 宽1.10米,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23字, 记载了西晋太学的盛况和教育制度。

中国在近两千年前就有如此规模宏大、师生众多的太学,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