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鼓实物出土于甘肃永登县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鼓实物出土于甘肃永登县

鼓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乐器,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鼓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100年的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土鼓”。

该鼓称为“彩陶鼓”,于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

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土鼓和木鼓两大类,土鼓即陶鼓。据《周礼-春官-龠(读音“越”)章》记载:“掌土鼓豳(读音“兵”)龠。”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之。”

无论土鼓还是木鼓,鼓面均蒙以动物皮革,此件彩陶鼓近鼓面处有若干乳钉突围成一起,估计是为了便于蒙兽皮而制。

陶鼓在襄汾陶寺大墓中也有出土,并有木鼓出土。木鼓是用树干挖成竖桶形的,其外壁有彩绘,蒙以鳄鱼皮。

远古时期的鼓分木鼓和陶鼓两类。早期的鼓可能是受到陶罐、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形式上带有陶器的烙印。木鼓因材料易朽,实物很难见到,而陶鼓则质地坚硬,即使鼓皮、附件等朽烂无存,鼓身却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且传送很远,所以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乐舞、征战、狩猎等活动中多有使用,有时也兼作报时、报警的工具等,尤其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此彩陶鼓呈漏斗形。粗端呈喇叭口状,口沿外侧分布一周鹰嘴形的倒钩。另一端形似罐状,口部朝向外侧,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

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罐形一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又能保持鼓身平衡,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

除了形式独特以外,陶鼓的器身还布满花纹,粗细两端均饰多道平行的折线纹,鼓身中部饰色彩不同、间距不等的平行带状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