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钨矿基地在江西大余

中国最大的钨矿基地在江西大余(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岭北麓,总面积1367.63平方千米。陈毅同志曾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是著名红色革命老区。

大余县号称“世界钨都”,不仅有近年来为大家熟悉的稀土资料,还有丰富的钨、锡、铅、铜、钼、铋等矿藏资源。我国的钨资源、钨产量、钨出口量都名列世界第一,而江西大余县钨矿年产量就占全国产量的约四分之一,其中钨资源居世界之首,有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等大型钨矿。

据《大余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咸丰8年(1858年),钨乡的人们就已经发现西华山的钨矿山。光绪32年(1906年),德籍牧师邻利亨又进一步发现西华山的矿石比重大,光泽夺目,于是他带回德国化验,才知西华山的宝就是举世稀有的钨矿,而后大余遂成为名扬中外的产钨基地。钨与尖端科学和人民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它用途广泛,能耐高温高热,熔点高达摄氏3400度,比黄金高出二倍多。

把钨加进钢里,制成合金钢,它的强度、硬度、弹性、耐磨性就比普通钢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制成硬质合金,可与地球上最硬的夭然金刚石鼓高低,相媲美,加工效率比普遍碳素钢刀具高出100倍以上。正因为钨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故它广泛运用于火箭、宇宙飞船、导弹、抗高温电阻丝、X射线管、矿山穿孔机钻头、无缝钢管的顶芯、喷气发动机的进出口套管、燃烧室、核潜艇和核掩护屏等尖端工业和军工产业,发挥着越来越令人瞩目的特殊威力和作用。

美籍华人学者、地质地球化学家许良基教授曾到西华山,他认为西华山不仅储量丰富,而且钨矿矿床构造独特,是学者科研的天然实验室。美国《世界采矿》杂志对西华山的地质、矿产、工艺、管理都进行了系列的专题报道。

开采无序,土壤水源污染严重

钨矿给大余“人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因钨矿企业开采无序,对环境形成了严重污染。记者在土壤污染重点区域调查发现,这些污染“重灾区”的构成多与工业污染和矿区乱采滥挖、尾水尾砂乱排乱放有亲密关系,有的已对四周大众生命安康形成伤害。

依照规则,采矿要建有尾砂坝。正轨企业的尾砂坝,要定期覆土、加沉淀剂,加水、种树。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民营企业在建造尾砂坝时偷工减料,有的基本不建尾砂坝。记者在江西省较大的钨矿产地大余县漂塘钨矿采访发现,当地一些民营企业乱采滥挖,洗砂废水、生活污水和尾砂就直接排入左近河流中。

据江西钨业集团公司引见,目前该地堆积在河谷中的废渣、尾砂达8万立方米以上,近几年下游河床早已抬高近2米,一遇暴雨,河水漫堤,沿河居民苦不堪言。有大余民众向记者反响,采矿招致产生大量的沙子,原来的两个挡沙坝已满,招致水质严重污染殃及几百户农家良田不能耕种。同时,林地被矿主占用,采矿倒出的废石,填埋了林地,老百姓们没有得到过任何补偿,原本靠山吃上,靠水喝水,现在是山北占了,水被污染了。

钨矿资源或将干涸

大余县是我国最早发现黑钨矿、最早组织勘探、最早范围开采、地质研讨成果最丰厚的县,被德国地质学家誉为中国钨业的开山鼻祖和中国钨业发源地,素有“世界钨都”之称。在为全市全省全国做出奉献的同时,面临资源逐渐干涸的严峻形势,几年来积聚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历经100余年的开采,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产量逐年减少本屡见不鲜,再加上几年来个别企业的无序开采、采掘失衡、采富弃贫等,县属钨粗矿产量急剧降落,每年以8%速率递加。

其次,地质勘查工作还处于开发初期。依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和现有的钨保有储量,大余仅能维持二十年不到的开采时间。而该县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钨矿消费均匀增长速度到达4.9%,近年钨矿引进量更呈明显增长态势。因而,要加大和强化地质勘查工作,增强现有钨矿山周边、深度“二轮找矿”,缓解老矿山资源危机,延长矿山寿命;要严厉矿山配额管理,控制钨矿开采总量;要强化钨产品加工、运销环节监管,鼓舞企业外购矿产品加工销售;要加大地质勘探投入,进步矿产资源调查勘查水平。

最后,企业范围小、运营定位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矿点零散,加工分散,构造单一,形式相同、管理粗放是该县采掘加工企业的根本现状。大余9成以上企业停留在毛矿,经选冶后产品配批、加工程度,运营方式根本是现炒现卖、买空卖空、奇货可居。钨产业仅停留在初级、中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这些问题均未使该县的钨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反而糜费了大量的珍贵资源,加快了钨资源的耗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