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研究生“书法史”课程由胡小石开设

胡小石(1888—1962)原名光炜,号倩尹、夏庐,晚号圣同、沙公,斋名顾夏庐。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文史学家。

清末入两江师范学堂,习生物学。在校时崇拜清代乾嘉学派(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的治学方法,尤推重程继田所著《九谷考》。

宣统二年(1910)毕业后,在两江师范学堂附中任教。民国9年(1920)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教授。民国11年起,历任武昌大学、金陵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国文系教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等。

其间,他专攻文史,其研究范围甚广,尤以甲骨、钟鼎、诗词、音韵、书法、古物鉴别等为专长。民国17年7月发表《甲骨文例》,为甲骨学中论述甲骨文例的首部著述。

胡小石师从学院书法教育先驱李瑞清,是金石书派重要代表人物。和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合称“金陵书法四老”。

1934年9月,胡小石为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讲授“书法史”,这是中国书法教育史上最早为研究生开设的书法史课程

胡小石书法特点:用笔以碑体的方笔为主,沉着、厚实、老硬,并于沉雄之中有豪迈之气。结体布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宫紧收,主笔画能放则放,神纵、荡漾。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6年(1937)11月,胡小石随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在西迁期间,他调查四川方言,著《江津县方言志》。民国28年秋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1955年2月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后历任南京博物院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书法印章研究会委员、副主席、主席等职。

1962年,胡小石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著作有《〈楚辞〉辨名》、《〈楚辞〉文例》、《〈远游〉疏证》、《杜甫北征小笺》、《李杜诗之比较》、《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说文古文考》、《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声统表》2卷、《广韵正读》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汇集其主要论著于1982年出版《胡小石论文集》,1992年出版《胡小石论文续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