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村级环保机构建在浙江奉化腾头村
在地处中国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的滕头村,距离村委会不远,茂密的柑橘林掩映着几幢现代化楼房,这是供中小学生课外实践的培训基地。可外人不会想到,这里原来是一家金钢石厂。
滕头村不少村民清楚地记得,这家效益很不错的金钢石厂当年被关闭的理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工艺的需要会排放少量污水。
这件事在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奇事。可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关闭污染企业的不是政府环保官员,而是想要靠办企业挣钱的滕头村人自己。
“我们拥有中国最早的村级环保机构——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2007年10月接受采访时说,“这一组织的权力很大,它可以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滕头村曾经是一个贫困得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小村庄。可在傅企平和村民眼中,宁可把发展步子放得慢一些,也不去做“速成致富梦”。
1993年,当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伊丽莎白0多德斯韦尔把“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授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时,滕头村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就已经成立了。
14年后,即2007年,滕头村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其空气质量、绿化率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指标,成为它最终在世界上1200多个参选乡村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而有力的因素。
“推动全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滕头村村民赋予环保委员会最重要的职责。” 滕头村环保委员会副主任傅德明说。
在37岁(2007年)的傅德明的办公桌上,排放着一沓绿颜色的精致名片。傅德明解释说,全村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绿色的,目的是提醒每个人都不要忘记生态与环保。
20世纪90年代初,名气越来越大的滕头村在“全球生态500佳”光环的照耀下,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迎来了市场经济。一批外商慕名而来,有的要办印染厂,有的要办造纸厂,还有的要办化工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建成,年收入都在几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个在当时很可观的数字对于许多急于致富的中国农村来说,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力。
可滕头村环保委员会通过反复讨论,最终拒绝了这些项目。事实上,从委员会建立以来,已经否决了46个效益可观、但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这些项目加在一起的总投资超过6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是由村负责人、村民代表、村企业管理人员等十几个人组成的环保委员会。当然,委员会还从高校、政府环保部门请来专家当顾问。
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参加“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颁奖活动期间,不少外国朋友看了滕头村的宣传画册后提出疑问:这样漂亮的小村是怎样办企业的?
傅企平的回答很简单:把工业企业全都搬进工业经济园区,让企业生产与人居生活相分离。
滕头村现有企业60家(至2007年)。在村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努力下,新开辟的工业经济园配备了高标准的环保设施,已有40多家企业进驻,年产值可达15亿元人民币。
在利用生态获得效益这方面,滕头村无疑为更多中国农村树立了典范。村里把美丽的田园开发成农家风情生态旅游区,建成植物工厂、花卉种植基地。这些种出来的风景,每年要接待7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旅游和门票收入就超过1060万元人民币。
漫步在滕头村,很多人会惊讶于整个村子院落街道的干净整洁,地面几乎看不到一张碎纸。村办公室主任袁坤说,环保委员会除了对企业项目论证外,还有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宣传推广环保工作,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
“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都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健康安全地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当充分尊重这份权利……我们十分珍惜自己的绿色家园,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傅企平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话。
滕头村何以从一个名不经传的贫困小村庄走向“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荣誉,傅企平的这些话与环保委员会的作为也许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