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完全由中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由马思聪先生创办

中国第一个完全由中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由马思聪先生创办

马思聪(1912—1987),著名的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广东海丰(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

他是《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的作曲者,作词者是郭沫若。这首歌是1950-1960年代中国大陆每一个孩子都会唱的。(1978年10月27日,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定为新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马思聪1923年赴法国。翌年入南锡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
1929年回国。1930年再赴法国,从毕能蓬学习作曲。
1932年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6年应邀任台湾交响乐团客席指挥,演出所作《第一交响曲》。后在沪、穗、港等地从事音乐活动。

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1967年后侨居美国费城。

MA-Sicong(图:马思聪和夫人在家演奏)

前期的作品有《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包括《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祖国》、《春天》等。建国后,作有《第二交响曲》、管弦乐《山林之歌》等。侨居美国期间作品有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管弦乐《阿美组曲》等。
  
1987年5月20日,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因患心脏病在费城逝世,终年75岁。马思聪先生患心脏病多年。10多天前检查心脏时,发现左心室已全坏,右心房也不好。医生认为,马思聪随时有致命的危险,并建议动手术,但不幸手术无效,与世长辞。

198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徐迟撰写的文章《马思聪》。文章写到:马思聪先生曾经不是用音符,而是用文字,写下了一首《童年追想曲》。

他写他母亲。记得他3岁在外祖母家里听留声机,便能跟上唱片一起唱。7岁时他堂嫂在风琴上弹中国曲调,他听后就学会了弹出来。只是他手细,不能弹8度音,他用3度音代替,还比8度音更合乎和声呢。10岁弹月琴,音乐记忆力特别好,他能背出许多首很长很长的粤曲。

根据他晚年写成的《简历》得知,他从20岁起便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性的音乐活动。1930年他创立了第一个完全由我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他自任指挥。

1931年他创办了广州音乐院,任院长。
1932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直至5年后抗战爆发。
1937年他转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以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时的流亡生涯,他挟着小提琴,流浪在中国大地上,开了不知多少音乐会。
1939年他经香港、河内到云南的澄江(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时,中山大学迁校。
于是,1940年来到陪都重庆,他创办一个国家级的中华交响乐团,任指挥,兼任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他在重庆指挥独奏过几十个场次,蜚声于大后方的中外爱乐者之间。

1941年他飞到香港,用他的琴声和他自己创作的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征服了香港热情的中外听众。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经历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开始流亡。经他家乡海丰,辗转到了桂林,又回到粤北砰石(今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砰石镇)的中山大学。
1944年奔波于桂林、柳州、贵阳、昆明。
1945年到重庆、成都,又到贵阳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
1946年飞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又转台北,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然后又回广州,到中山大学执教,兼广东省立艺专音乐系主任。

1949年他到了北京。在第一届全国文代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随后作为文艺界的新政协代表,他参加了那历史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他任教于燕京大学音乐系。1951年他被委任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多年以来,到这时,他已经谱写出很多重要的作品,开创了丰富多采的一代民族乐风。

1966年马思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月15日星期六,他与女儿马瑞雪、夫人王慕理、儿子马如龙乘002号电动拖船从广州偷渡香港。

1967年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逃出中国大陆,来此避难。马思聪同夫人及两个孩子,一起被批准避难。此后不久,马思聪在纽约公开露面,在寓所接待外国记者,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原文如下:

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

我和许多党内外多年以来虽然不是一直掌权但毕竟是起过很大作用的人的遭遇是一样的。去年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1967年5月,公安部成立了马思聪专案小组,代号002号案件(因为马思聪所乘坐的是002号艇)。经过半年多的立案侦察,002号案件专案组写出书面报告,经谢富治签发、上报,把马思聪的出走定为叛国投敌。

起初,他住在纽约的一家公寓。后来,他家搬到费城僻静的郊区,住在一幢十八层的公寓中一套很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而已。女儿马瑞雪出嫁了,生了两个女孩。马思聪夫妇一直和迄今未婚的儿子马如龙住在一起。

1984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为马思聪的冤案平反。中国政府立即邀请马思聪回国,并作好了他回国定居的一切准备。但是终究没能实现。

马思聪作品丰饶

继他的第一号作品《宋词七首》之后,他写了三重奏和《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然后,是那么多的浓郁民族风味的美丽而健康的小提琴曲。如《摇篮曲》(第四号作品),是他自己演出过最多场次的、非常受欢迎的一首,作于1935年。

第六号作品作于1937年,名叫《第一小提琴回旋曲》,也是他经常演奏的保留节目,他发挥美丽的民歌资源,随手演展出优美的旋律。

也是这一年他完成了他最重要作品之一的《绥远组曲》,现改名为《蒙古组曲》(作品第七号),内分三章: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这是使他享盛誉的杰出作品。
《史诗》奏出了抗战的激情主题。在离乱生活中的《思乡曲》唤起了广大听众的联想。《塞外舞曲》气魄雄健,所受赞赏仅次于《思乡曲》而已。这个组曲有小提琴谱及乐队总谱,流传最广。

在开国前的第一创作阶段,他一共写了22个作品。在1950~1960年代的第二阶段里,他共创作了22号作品。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的第三个创作阶段里,他写了17号作品。

他一生一共写了61号作品。

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明、历史的纪录、珍贵的遗物,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是中华民族壮丽的精神财富,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

思乡时拉《思乡曲》

《内蒙组曲》是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一部小提琴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全曲共分3个乐章,即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

从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启了作曲家以中国民歌音调作为自己音乐创作基础的新阶段,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也是群众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每当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总是把他的《思乡曲》作为序曲。

马思聪在1940年代,还曾将这个组曲的两首(即思乡曲和塞外舞曲)改编成管弦乐曲。《思乡曲》是根据一首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民歌《城墙上跑马》改编的,原来有一句歌词: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包头。哎呀,我就眼儿抖!作曲家就用这个乐句旋律发展成了一首完整的小提琴独奏曲。

主题的音乐性格与原民歌是一致的。曲子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祖国、对家乡人民的亲切思念之情。乐曲以慢板、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结构而成。

这首写于1937年的小提琴曲《思乡曲》,是著名的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1937年中国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铁蹄之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增加了乐曲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乐曲开始便奏出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的充满思乡情绪、音色凄凉、如歌如泣的主题旋律,随后单一主题的曲调以三次变奏展开,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像,使感情层层高涨。

第一、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提示了主题所内含的因素。
第三变奏曲调有了较大的变化,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和情绪,将全曲推向了高潮,思乡情绪激昂高涨,有如内心的呐喊呼唤,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将来生活的憧憬。在调性上从原来的商调式变为宫调式,使乐曲变得更加明朗。
第三个变奏之后接乐曲主题的再现,使用了音区的调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丰富的音色变化,又表达更为细腻的情感变化。

乐曲尾声最后有一个羽调式的属和弦结尾,是一个不完全的终止,给人以期待感,让人回味无穷,使这种带著希望、憧憬、冥想、期待和悲凉的思念之情久久地回荡。

在马思聪到了美国以后,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了自己的祖国了,只能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思乡之情,他对祖国、对故乡、对亲朋的无尽的思念。

于是,想家时,马思聪会演奏小提琴,由他的夫人王慕理女士弹奏著钢琴为他伴奏。一曲终了,四行清泪夺眶而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