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走后门”源于北宋
“走后门”在中国是指一种很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按照规则和排队的顺序办事,通过拉关系、找熟人使不符合规定的事情也能办成,或者需要等待的事情办得更快。
中国最早的“走后门”源于北宋,而在现今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里,仍然有不少人喜欢这样的办事风格,到菜市场买二两肉,去医院看个病,处处都想着占个先或者占个小小的“便宜”,殊不知,正是这种所谓的人情关系损害了中国人就事论事、平等、公正对待所有人的风气。这种“占便宜”是以牺牲其他遵守社会规则和契约的公民的利益为基础的。
一种不良的风气历经千年仍然不能杜绝,还需每个希望建立公民社会的国民努力。
话说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拼命地排斥和贬谪元祐(哲宗年号)旧吏,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入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人们强烈的不满。
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筵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僚据案中坐,传制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查出戒牒(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是元祐年间人,立即令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封建制时国家对已经得到公度、成为僧尼者所发放的证明文件)要求补发,一问又是元祐年间出家的,立即剥下道袍复为百姓。
总之,凡涉“元祐”之事,一概排斥。
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祐钱文,该如何处置?”这大官略作沉思,悄悄说:“那就是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这尖刻的讽刺,据说宋徽宗也为之忍俊不禁。
这便是最早的“走后门”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