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星象图出土于甘肃敦煌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天文学家绘制的一张星象图,2009年7月在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展出,这不仅是世界最早的天象图,其精确程度也超越一千年后欧洲的天象图。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方二十五公里处的鸣沙山,也在过往连接东西方的丝路途中。莫高窟开凿于西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作为佛教庙宇,供往来旅人祈求一路顺风。
1900年,道士王圆箓因为在第十七号窟意外发现藏经阁,让莫高窟成为考古热点,其中存放主题各异的手稿逾四万件,涵盖宗教、历史、艺术、文学、数学、医学与经济,这些文件是十一世纪的佛教僧侣封存在洞窟之中的。
众多手稿内包括一份精致的星象图,记录中国可见的星空全图,以红黑墨水细腻描绘于长四公尺的卷轴上。1907年,匈牙利考古学家史坦因(Marc Aurel Stein)带走了星象图及逾七千份手稿,送交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计划主任怀菲尔德(Susan Whitfield)指出,这张星象图绘制于西元六四九年至六八四年,是现今尚存最古老的星图。国际敦煌计划准备将这些文物资讯与图像公布于网路上,为庆祝国际天文年,大英图书馆今年夏天也展出这幅星图集。
这幅星图集分为两块,一为二十六张形状各异的云图,附随文字说明在占卜上的意义,另一块为十二张星象图,每张都由东至西描绘三十度线的夜空景象,再加上一张极地天空的星象图,星空观测位置应为北纬三十四度,可能是过去长安(今称西安)或洛阳的观测台。
这份星象图将一三三九颗星划为二五七个星群,其中两个与大北斗座及猎户座一致,还包括不易以肉眼观察的微弱星星及几颗南半球的星星。星点样式与西元前五世纪到西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发展出的三套传统天文学皆不相同,对星群皆有不同称呼与描述。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天文学家毕达(Jean-Marc Bonnet-Bidaud)指出,图中最耀眼的星星位置相当准确,只比正确位置相差几度。近地平线的星空则依据圆筒状式投影,子午线依据等距的垂直线绘制,纬度则与水平线相符;近天极地区是使用方位角投影,保留星空原有方向,这些方式仍沿用至今日的地理绘图。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划分为十二个区块,以追踪木星(古称岁星)公转,木星大约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这也是中国旧历一年十二个月的计算基础。在敦煌星象图上,每张星图旁都附有文字说明名称、隐含寓意,以及据说会受这个天体区域影响的中国疆域。
这张星象图可能是摹绘自过去的作品,因为图中没有座标网格,其中文字也与西元前三百年的《月令》部分内文相同,不过这仍是现存最古老的北半球星空全图,较世界其他文献还要早几百年。
过往星象图只描绘局部星空,波斯天文学家苏非(Abd al-Rahman al-Sufi, 903-986)撰写一部阿拉伯作品《恒星之书》,虽然描绘个别星座,但未呈现相对位置;欧洲最古老的星象图为维也纳手稿,绘于西元1440年,从黄道极角度记录北半球少部分星空。
这份星图也可能是用来卜卦问天、预测世事。天文学在中国古代属皇室科学,御用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更早自西元前五世纪,便开始绘制星图。历代帝王做政治或征战决定之前,也会求助于天象,重视占卜功能也让星象图早已相当准确。
为何这份星图安置于莫高窟,而非存放于皇帝的国库中?怀菲尔德表示“这仍是个谜”,星图做为政治及祕密文件,或许是做为军事用途,而非旅行者的指南;道士王圆箓当年发现这座隐密的藏经洞时,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因此大敞了古物世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