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钦天监洋监正是德国的汤若望

老太后的洋义父

宣武门天主堂:即所谓“南堂”,这座教堂始建于万历二十八年,万历皇帝把这块地方赏赐给了利玛窦,摄政王多尔衮又转手把这个地方赏赐给了汤若望,一报还一报。翻开《不列颠百科全书》“汤若望”条目中写到:“汤若望遂成为少年皇帝顺治的心腹顾问,尊为长辈。”,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洋人成了皇上的重要顾问呢?

顺治皇帝登上皇帝宝座时,还不满6岁,毕竟还是个小孩子,国家的军政大事根本就轮不到这位小皇帝来参与,一切都由摄政王做主,可是随着皇上一天天长大,亲政的迫切愿望也在一天天增长,这一幕幕对于汤若望来说,自然是心知肚明了。恰恰就是钦天监监正这个特殊的官职,使得汤若望不但能广泛结交宫内外宗室权贵,而且还能用”上天示警”的预兆,帮助这位还没有亲政的小皇帝。

一天那位擅权专政的多尔衮在外出打猎时不幸落马受伤,汤若望前去探望,他就凭着自己的医学常识,告诉顺治皇帝多尔衮将不久于人世了。这可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啊!果不其然,多尔衮没过多久就因伤势过重去逝了。于是汤若望充分利用了自己在钦天监的位置,不失时机地为顺治帝选择了亲政日期,因此他得到了顺治帝和皇太后的好感和信任。汤若望还以他的医学知识治好了孝庄太后侄女的病,从此关系就更不一般了,皇太后亲切的称汤若望为“义父”,随后顺治帝也就尊他为“玛法”了, “玛法”是满语,是老爷爷的意思。

洋玛法权利有多大?

顺治帝经常请“玛法”到宫中叙谈。无须太监们的传唤,也免除谨见时的叩跪之礼。从此,汤若望就可以自由的出入紫禁城了,成了皇亲国戚的座上客。顺治皇帝为了表示对汤若望的好感,据说在一天之内就曾经加封汤若望三个头衔。使他从原来的正四品以下就晋升为三品。几年之内又多次加封。直赐到 “光禄大夫”,为正一品。这还不算,顺治皇帝还按清廷惯例又加封汤若望的父亲、祖父为通奉大夫,母亲、祖母为二品夫人。还将诰命封书,邮寄到汤若望的家乡,不知这几位德国老人接到这来自东方的诰封文书,是不是也有光宗耀祖的喜悦呢!
 
尽管当时也有人曾经上书顺治皇帝《辟邪论》,弹劾汤若望。可是顺治皇帝对汤若望非常崇信,自然礼部也就不会受理了。

汤若望的地位在顺治朝可以说达到了极致,据说,顺治帝病危期间,在选谁做皇储的这间关乎国运的大事上,这位汤大人就曾以他的医学知识照直说:“应该选皇三子玄烨”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玄烨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阳寿肯定会长。这个玄烨,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受到两代皇帝恩宠的汤若望,还会继续当他的钦天监监正吗?

出过天花的康熙,的确他这一口气就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不过康熙皇帝刚登基时,年龄并不大,实际掌权的是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围绕权力展开的斗争就如同紫禁城红墙黄瓦,无处不在,当时担任钦天监监正的这位外国人汤若望也被卷了进来。

那时,顺治皇帝去世才三年,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就来到朝廷诉冤,厉声指出:汤若望不仅在新的历法书上注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是对大清国的侮辱外。还有三大罪状,这三大罪状,几乎每条都可以要了他的命,那三条罪状指的是什么事呢?

大难当头:三宗罪

这第一条是:大清王朝是万年江山,可是汤若望只进献二百年的历书,这不是居心不良,妄想缩短大清寿命嘛!第二条是:几年前顺治皇帝的幼子夭折,汤若望所选安葬日期不吉利,造成了顺治帝也早早的去逝,第三条是:历代历ǘ际敲刻?2时100刻,现在改成96刻,一时4刻,擅改法度。这位杨先光最后大声疾呼: “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要求将汤若望凌迟处死!虽经朝议,但这些官员对历法和天象一窍不通,审来审去,还是个“难以分辨是非”。

最后,在鳌拜的支持下与汤若望有关的一帮人就都被关进了监狱,那一年汤若望正好72岁。这位为清王朝做出特殊贡献的紫禁城的座上客,又是先帝爷的玛法,能躲过这一劫吗?

要命的天象

汤若望被收监后,辅政大臣不免踌躇起来,要杀掉这个名重一时的外国人,又是一个有爵位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至少应该找出一个能让人比较信服的理由,于是就以汤若望在历书中预测(公元1665年1月16日)发生日食为标准,看看预测是否准确。当时共有3个预测的时间,汤若望预测下午3点26分发生日食,杨先光预测是下午3点10分发生日食,按照回算预测是下午2点50发生日食,为了验证到底是谁对谁错,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达官贵人、准备亲眼见识一下几种历法的准确程度。如果这一次汤若望不能证明自己的预测正确,那即使别的罪名不能成立,他也是将被处死!

2点50到了,3点10分到了,太阳依旧圆圆的挂在天上,然而就在离汤若望推算的时间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报时官就大声宣布:”汤若望预测的时间到了!”可想而知汤若望的生机眼看就要被一个肮脏的交易活生生的葬送。汤若望必死无疑了。可世界上总有一些“奇迹”发生,就在报时官大声宣布的同时,天空中出现了日食的阴影,是真的发生日食了!据说现场充满了一片赞叹、惊奇和欢呼声。这场”赌测日影”的奇迹会让汤若望死里逃生吗?

年幼的康熙皇帝目睹了这场争斗。他后来回忆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站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就这样,为了“断人之是非”,康熙开始努力学习科学。康熙皇帝的一生对数理化和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忱,看来是来自于幼年经历的那场“赌测日影”了。

命运的阴影

尽管是汤若望的预测,歪打正着,三个月后,辅政四大臣集合朝臣200余人继续审议这一案,最后廷议的结果仍然是汤若望和钦天监的7位官员被判为死刑,谁曾想到,就在这一决定刚刚通过的时候,北京突然发生了大地震,故宫摇撼,房屋倒塌,宣武大教堂顶上的十字架震落,地面上狂风大作,灰尘漫天,京城一片昏暗,地震持续了三天。人皆露宿。辅政大臣们惊恐万分,鳌拜等人也认为这是老天在发怒。只好向孝庄太皇太后请示。请太皇太后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

据说,孝庄太后见奏章上要将自己的义父肢解,不禁怒从心起,将奏章扔在了地上,说到:汤若望对大清是有贡献的“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不是太过分了吗?

十几天后,汤若望被无罪释放,但钦天监的职务被免除,钦天监中的其他五位官员仍然被斩首。康熙五年1666年8月15日,饱受惊吓得汤若望与世长辞,享年 74岁。又过了三年,汤若望得到彻底昭雪,恢复“通玄教师”之名,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赐地重新埋葬汤若望,御赐祭文一篇,镌刻在汤若望墓碑的反面,从“鞠躬尽瘁,恤死报勤,国之盛典”等用词上,足以见中国一代明君对这位来自万里之遥、莱茵河畔的德国传教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