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屏风是出土于湖北荆州的战国文物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扆”(读音“依”),也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中国最早从周朝就开始使用屏风。据说,周朝天子把屏风置于皇座背后,起装饰作用,并借以显示天子的威严。从此,历代皇帝都把它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后来屏风逐渐传入一些官邸、王府。

陈设于御坐的后面象征天子的权利,这一点一直沿袭至清代,今天我们能在北京故宫看到这种至高无上的陈设。

屏风是一种权利等级的象征走向实用,大约在春秋时期,至战国屏风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品种也不断增多,并出现了纯装饰性观赏为主的小座屏,解放后的考古出土物得到证实,

我们现存最早的屏风,是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出土的属战国时期的楚墓内发掘出来的涂有油漆、绘有彩色图案的木雕漆座屏。

它们就是小座屏,是作为案头的摆设。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山区滕店公社望山大队境内的望山一号楚墓和位于江陵县观音垱乡五山村的天星观楚墓都有屏风出土。

在江陵的战国楚墓,分别于1965年、1978年、1982年出土了7件彩漆木雕座屏。这些出土的座屏非常精美,如1965年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雕座屏,通高15厘米,长1.8厘米,屏座两端着地,座身由数条蛇纹屈曲盘绕。座上屏芯透雕凤、雀、鹿、蛙、蛇等动物,并有朱红、灰绿、金银等漆的彩绘图案,形态逼真,堪称艺术精口。

至汉代,屏风使用更为普遍,凡厅堂楼室都能见到它的倩影。

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

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

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

《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

较知名的有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屏风出土于广州西汉越王墓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也是中国古代屏风实物精品。

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

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像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