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教会大学是上海震旦大学

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教会大学是上海震旦大学。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

震旦大学创办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奉谕办理译书局事务的梁启超,于1898年7月奏请在北京创建翻译学堂,拟请马相伯出任院长。马相伯提出将学堂设在上海,并让徐家汇法国耶稣会传教团参与校务,戊戌政变使这项办学计划夭折

此后在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些南洋公学教师建议下,马相伯开设了一所讲授拉丁语、法语和数学的学校,将学校定名为震旦。马相伯将他在青浦、松江两地的良田3000亩全部捐出,作为办学基金。

“震旦”二字取东方光明及前途无量之意。学院借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为校舍。马相伯自任院长,手订章程,实行学生自治。项微尘为总干事,郑子渔为会计干事,各科教授则由教会诸长老义务担任。

1903年2月28日震旦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分文、理两科,文科设有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哲学、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等课程,理科设有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簿记、绘图、音乐和体操等课程。法国耶稣会传教团让出徐家汇天文台,为震旦提供食宿,并派出一些传教士担任教师。马相伯出任院长,并讲授拉丁语、数学、哲学和写作等课程。学生入学人数增加很快,刚开始时仅有学生20人,到1904年初翻了4倍。1905年马相伯因与耶稣会之间就课程设置和校务管理发生冲突,辞职另创复旦大学。尽管同耶稣会有矛盾,马相伯仍然是震旦的主要捐助人,并在有生之年运用他的影响支持震旦。

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1907年震旦着手在卢家湾地区建立新校区,1908年迁入卢家湾广慈医院东首,即现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址。创办卢家湾震旦的部分经费由马相伯捐助。

马相伯退出震旦后,耶稣会完全控制了震旦。上海天主教耶稣会重要人物南从周、孔道明(De Lapprent)、富而康(P.Fourier)、姚赞唐(Y-Henry)、帅理蔼(Scellier)、桑黻汉(Leferer)、才而孟(Germain) 和茅若虚(Dumas)都先后担任过掌握震旦实权的“院长”或“常务校董”。

早期震旦的学生主要来自徐汇公学和天主教教友家庭及震旦预科,后来主要来自上海的富裕家庭。

1908年开始震旦采用了一套强化课程,以法国的学士学位教程为楷模,提出一套包括三年制预科和三年制高级教程教学体制,预科讲授法语、英语、历史、哲学、地理、初等数学、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完成了预科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可进入高级教程的学习,该教程分人文科学、法学、医学和理学四大类(后来震旦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及法学院),完成高级教程后,震旦的学生可获得相当于法国硕士学位的证书。震旦仿效法国学校的考试制度,比较严格,实行周考制度,每周六轮流考试一门课程。此外每学期举行两次月考和学期结束考试,到年终举行年考。从预科二年级开始,除中国语文外,其余各科都用法语教学。教师多为修士,也有前清的翰林、举人等,中国籍教师主要是震旦的毕业生。

1912年起震旦开始颁发硕士学位证书,1917年10月改称震旦大学,1932年震旦大学根据国民政府规定,注册登记为私立大学,胡文耀为首任华人校长,但学校的实权仍然为天主教耶稣会掌握。

1907年成立的圣玛利医院(即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是震旦大学的教学附属医院,1934年,震旦又在圣玛利医院内设立了一所护士学校。

1929年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决定将所属徐家汇博物馆并入震旦,新博物馆就造在卢家湾震旦大学旁边,中文名称为“震旦博物馆”。该博物馆包括展览室、阅览室、实验室及图书馆。陈列的动植物标本不仅来自中国,还有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

震旦毕业生就业一般都不成问题,医学院毕业生尤为吃香。法学院毕业生大部分都被介绍到各地法商企业和法租界公董局等处工作,抗战胜利后,全国各级法院需要司法人员很多,更是震旦学生的一条主要出路。工学院毕业生大多在闸北水电公司和有关铁路部门工作,另有部分在教会学校担任教师。

抗战爆发后,震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震旦却一直坚持了下来。1949年上海解放后,震旦大学脱离天主教耶稣会的控制,成为一所完全私立的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震旦大学被撤消,所有各系并入相关大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