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袈裟”是指僧服的颜色

中国僧人穿的专用僧服被称为”袈裟”,中国最早的袈裟有严格的颜色规定,称为“三如法色”,而“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正是指颜色。

“袈裟”的原意是指“不正色”,即杂色。根据佛门规矩,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染衣和剃发一样,是为了表示从此舍弃美好装饰,过简朴的生活。

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袈裟”色,即铜青、泥褐、木蓝色,才算“三如法色”。

这样,“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着的袈裟,原规定只有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即由7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件是由9条以至25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制都有所改变。根据佛教典籍载,袈裟有12种名称,5种功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