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是童第周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是童第周。
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攀登上这一世界科学高峰的人,就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学家、宁波人童第周。被路甬祥誉为“克隆先驱”的童第周教授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克隆牛研究方面声名鹊起的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大元认为,我国科学家今天所从事的动物克隆研究包括鱼类克隆研究,与童老早期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鄞州区塘溪镇童家岙。由于家境贫困,童第周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效实中学的大门,成为该校第一个没有上过初中的三年级插班生。由于基础差,一开始童第周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经过刻苦努力,到第二学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后来这句话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1924年7月,他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后来,他放弃了国外工作的优厚条件,于1949年初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山东大学工作,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童第周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鱼类,被国际生物界命名为“童鱼”,这是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6项国际级科研成果之一。
1955年,童第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