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作了第一架钢琴的人是林柄炎
“林炳炎1911年出生,宁波镇海(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读过三年私塾。因亲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钢琴而轰动于世;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业钢琴调律师,让外国人不敢相信。解放后,他又为内蒙古制造出第一台名为‘草原牌’的钢琴。文革期间,林炳炎受到残酷迫害……”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关系到中国钢琴制造业和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遗漏,为什么这么多年从未有人提及?
林柄炎的儿子林雨清讲了这样一段往事: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只读了三年书的林炳炎当时是内蒙古师大总工程师和钢琴厂厂长,又是全国首席专业的钢琴调律师,因为抗战时期在重庆亲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钢琴,受到国民党“教育部代部长”兼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院长”陈立夫的嘉奖,一夜之间,他成了“国民党特务”,受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迫害……听了这段往事,记者决定去采访林炳炎。林柄炎的女儿林清端说,父亲以前曾很详尽地和她讲过那段历史,如果可以,她来叙述。
陈立夫请他做钢琴
林炳炎从小在宁波乡下学木匠,他的一位远访亲戚去招收“造洋琴”的工人,看到他刚刚完成的一张红木雕刻的镂花的床,大为惊讶。1927年夏天,刚满15岁的林炳炎就跟随这位远亲到了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罗办臣钢琴厂。
那时,在所有的钢琴厂里,有两种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一是调律,二是决定钢琴质量关键的码克(也叫爱克松),中国的工人连看都不允许。而林炳炎进厂后,因为英国工人回国,他幸运地被分在做码克的英国技师手下帮工。他心灵手巧,特别刻苦钻研,经常下班后,等监工和质师走了,就偷偷溜进车间,琢磨磨每一道工序,记住所有的数据。事由天成,一天做码克的师傅病重,林炳炎乘机上手,老板情急无奈,也就不再追究。从此,只读了三年书的林炳炎,从帮工升为高级技师,钢琴的所有制造工序都熟记在心,并能画出详尽规范的图纸,钢琴调律也随之成为他的拿手专业,这让所有的外国厂家都难以相信。
抗日战争爆发后,血气方方林炳炎投奔大后方。1938年秋天,几经周折的林炳炎到了重庆。他在《重庆晚报》登了一则广告:上海英商罗办臣钢琴厂技师林炳炎来渝,专门修调各种钢琴。有愿者,请与龙王庙街渝新旅馆一号房间联系。
第三天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一位40开外的中年人。他就是上海音专的教授著名的留美声乐家应尚肥先生,后来成为林炳炎的终生知已。
当时,“教育部”决定在重庆创办“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负责筹建的便是应尚能。他从香港请来了原上海音专的一大批音乐教师,其中有江定仙、刘雪庵、夏之秋、叶怀德等中国一流的音乐家,而林炳炎则是其中唯一没有文凭的专家,他担任的专职是钢琴调律,他们给他的头衔是高级技师。这是中国第一位在学院任职的专业钢琴调律师。
1942年,原院长杨仲予离任,由“教育部长”陈立夫代理院长。
建立音乐学院,首先要有钢琴。“教育部”向社会募捐,只得8台钢琴,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音乐学院新生不断入校,而重庆处于日寇三面乌黑中,钢琴无法运进来。担任钢琴系主任的易开基教授,悉得寝食不安。
一天,陈立夫把林炳炎请到办公室,恭敬之余,单刀直入:“听上海音乐界的朋友说,林先生会造钢琴”。
林炳如实答道:“我没造过钢琴,在上海罗办臣钢琴厂做过四年工,会做爱克松。”
陈立夫来回踱着步说:“爱克松是钢琴的心脏,有了它,造钢琴应该不难了。”
“是这样,”林炳炎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陈立夫。
陈立夫郑重地站在林炳炎跟前,恳切地说:“林先生,我今天请您来,是想请您造钢琴,不知行不行”造钢琴是林炳炎多年的梦想。林炳炎对这个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在孙立夫的支持下,林炳炎开始了中国第一架钢琴的制造。
陈立夫为林炳炎题词:双手万能
林炳炎的钢琴厂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41年9月正式开工。
先要设计、画图,试制造爱克松的机器,跑材料,做好木模后,由一家私人开的重庆弹子石翻砂厂和机器厂协助制造,共用3个月时间,制造出了所有的机器。
第二年5月,“教育部”突然派人送来一封信,大意是6月底在青木关召开全国音乐乐典讨论会,届时全国各地的著名音乐家都要来。请你设法先赶制一台钢琴,用你的国产钢琴开音乐会,来纪念抗日战争4周年。过了几天,“教育部”又送来一个大信封,打开一看,是陈立夫的亲笔题词:“炳炎先生:双手万能。”
琴厂立刻紧张起来,昼夜加工。两个月后,林炳炎的第一台钢琴造出来了。
7月7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学院的师生共700多人,早早地聚集在民众大会堂。
下午两点,音乐会准时开始。紫色的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中间红棕色的钢琴刚刚打过蜡,一缕阳光斜射在琴体上。台下鸦雀无声。“教育部次长”顾毓?朗朗之声萦绕在礼堂:“我国历来音乐会用的钢琴都是外国货,今天,我们音乐会用的钢琴……”他用手深情地抚摸着琴体,像是爱抚着初生的婴儿:“这架钢琴是我们音乐学院的技师林炳炎先生自己造的。这是中国第一台自己的钢琴。”
台下静得没有一丝声音。突然,雷鸣一般,掌声、欢呼声潮涌而来。
几十位记者一拥而上。人们清楚夺看到钢琴的琴板上刻着乳白色的陈立夫的新手题词“双手万能”。琴盖骨架下,黄铜片镶嵌的“炳炎琴行”四个中国方块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从此,中国制造钢琴的历史由一个只读了三年书的小木匠掀开了。林炳炎的名字刻在琴板上,也刻在了中国的音乐史上。
乌兰夫亲自点将
1958年,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点了林炳炎的将,林炳炎携全家支援内蒙古。
林炳炎到内蒙古的第二年,就在“家门口”造出了内蒙古第一台名为“草原牌”的钢琴,继而又独创了儿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林炳炎成了中国音乐界知名的功臣。他是内蒙古师范学院唯一没有任何文凭而享受正教授待遇的人。
女儿握着阿爸的手对记者说:“陈立夫因为第一架钢琴奖他十万法币,乌兰夫因为第一架钢琴奖他一个教授头衔,就是这两个“夫”,让他受尽磨难。”
钢琴是他的生命
整整一天的采记结束了,林清端要带记者去看她开办的钢琴学校和“炳炎琴行”。见我们要走,林炳炎像孩子一样非要跟着去。一儿一女只好搀扶着他,一步步地挪到街对面钢琴学校的六楼,谁让他下来,他就发火。他走进教室,坐在儿童课椅上,望着黑板上的五线谱哈哈大乐,不肯离去。女儿的琴行在另一条街的街面上,他是第一次去。琴行里各式钢琴像他的部队,林炳炎一一抚摸过去最后掀开琴盖,熟练地试着琴键,清朗的琴声从他手指下流出来,那张满是皱纹的脸绽出幸福的笑,继而转过头对记者说:“好琴”。
“你能调试吗?”记者问。
“不用,声音蛮好。”林炳炎很职业地按着琴键:“你看,很平,声音不好,就不平了。”
“真的不错?”记者是怀疑他的辨别力。
“我是吃这碗饭的,这饭我吃过!”此时轮到记者“脑萎缩”了,找不到合适的话来道歉,冷不丁嘣出一句:“吃过这饭,那你弹首曲子吧。”
他的家人早已目瞪口呆,此时更是噎回一口气去。林炳炎根本不看任何人,泰山般地坐到琴凳上,枯槁的双手慢慢放到洁白的琴键上。《黄河》!亲切,纯熟,深情无比。
这个宁波老阿爸因为患了老年痴呆症,记不得亲人,忘了年龄、名字,可永远不忘记的是钢琴,因为这是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