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选定的书名号来自俄文

中国古代就有书名号。清代有些书籍使用过八角方框作书名号,如《康熙字典》和《佩文韵府》。
阮元在《经籍纂诂》(嘉庆三年刊行)的凡例中把该书篇名所加的这种八角书名号称为“墨匡”。

1919年当时政府《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中,是以浪线﹏为书名号,但说明标点符号用法所举的一些例证均借用引号“”代替书名号。

在关于引号用法的说明中写道:“多数书刊、文件不用专名号、书名号,遇到团体名、书刊名、篇名之类的时候,就借用引号来标明,让读者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选定的书名号,即我们现在所用的书名号《 》,开始时人们称它为尖括号,它的用处是标出文章中的书籍、报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称。

它是后起的,解放初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还无此符号。原来制定的书名号是条曲线(波浪线),即“﹏”。但因这种标点符号排印起来费工费料,不太经济,所以很少使用。后来,为了印刷方便,节省人力物力,遇到书报刊名之类,就常用引号代替。

1954年12月出版总署发布全国书刊统一实行横排的通知。引文、团体名和书刊名都用引号,容易混淆,客观上产生了制定有别于引号的专用书名号的要求。国际上通行两种引号,一种是英式引号“”,另一种是法俄式引号《》。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有学俄语的浪潮,许多人都知道《 》原是俄文中的符号,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引号。不少人把《 》号搬用过来,用作引号。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感到不能老是用引号来代替书名号,于是就有人以《 》专作书名号。

久而久之,便为人们所接受。

从1990年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开始,及后来的国家《标点符号用法》里都规定:

书名号用以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对书名号的应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这是主要用法。此外,法律规章、规定、方案等的名称也应加书名号,如《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汉语拼音方案》等。文化产品的名称大部分也可以用书名号,例如,电影名、电视剧名、歌名、乐曲名、舞蹈名、雕塑名、画名、书法名、戏曲名、曲艺名、杂技名、刺绣名、摄影名,乃至相声、小品、特种邮票、剪纸的名称,都得用书名号。但是,一些大型建筑艺术,虽然也属于文化产品,习惯上却不用书名号,如天坛祈年殿。

书名、篇章名如果有缩略形式,照样要用书名号,如《毛选》四卷、《现汉》等。报纸、刊物有专版、专栏或副刊,电台、电视台有专题节目,它们的名称都可用书名号。如《北京青年报》有专版《卡通阵线》,《文汇报》有副刊《笔会》,《人民日报》有专栏《今日谈》,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文艺台分别有专题节目《体育沙龙》和《周末三人谈》。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选定的书名号的来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