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麻将来源于中国的马吊牌

该系列: 麻将起源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麻将据说是中国人的国技。相比较而言,围棋适合于高人逸士,太清冷了一些;象棋容易让人和光膀子摇蒲扇高声吆喝的大老爷们儿联系在一起,难免粗鲁;麻将则没有了性别年龄的限制,男女老少咸宜,充分体现着世俗生活的庸常琐碎和热闹,满是人间烟火气。

麻将盛行于清代,据说是从“马吊牌”演变而来。
“马吊牌”亦称“叶子戏”,由四十张纸牌组合而成;
牌分十字、万字、索字、文钱四门;
十字、万字两门的纸牌上画的是《水浒》梁山群雄的肖像;
索字、文钱两门则画钱索图形。

玩时需四人,每人八张纸牌。剩余的牌放置中间,出牌时以大打小。

通常认为“马吊牌”产生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梅村《绥寇纪略》云:“万历末年,民间好叶子戏,图赵宋时山东群盗姓名于牌而斗之,至崇祯时大盛。”
明代的文人不但热中此道,许多人还著述加以研究。如潘之恒的《叶子谱》,冯梦龙的《马吊牌经》。

事实上,“叶子戏”在唐代的博戏场所已然盛行,至于北宋出现的宣和牌、碰和牌则隐约显出麻将的雏形。杜亚泉《博史》云:“天启马吊牌,虽在清乾隆时尚行,但在明末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之影响,加之东南西北四将,即成为麻将牌。”

至于“马吊牌”之名,潘之恒谓之“马掉”,“谓马四足失一,则不可行”。因为“马吊牌”也是四人同玩,三缺一即无法进行,故名。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