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多年的以16两为1市斤的统一度量衡制最后终于20世纪50年代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先祖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各地均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度量衡标准定为十六两一斤。由官府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同时,还诏令天下,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少两,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着人寿,所以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

唐代的秤又有了新的进化。“两”以下定为“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一钱等于二铢四叅。这个体制延续了一千多年。秤的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为计算方便,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一市斤,方便了结帐付款。
20世纪70年代,为与国际接轨,两以下的钱,分、厘改为“克”,五百克为一市斤。
20世纪90年代秤又取消市制单位,改为公斤制,二市斤为一公斤。

相传16两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在秤杆上嵌这16颗星时,其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着良心(黑心)。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就要“折寿”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所费的苦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人:务必买卖公平,切莫短斤少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