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董浩云曾创办了世界最大的船运联合体——东方海运
中国人董浩云曾创办了世界最大的船运联合体——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简称“东方海运”)。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介他的:“世界最大独立船东”。
他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留给年轻人“海上学府”的船上教学模式,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
回视董浩云多姿多采的人生,赫然发现,董浩云在他儿子董建华身上留下了“喜欢远大”和“充满理想”这两种不可磨灭的性格特质。
董浩云是“七大船王”中最大的单一股东,他创下了无数“中国第一”的事业,不过,董浩云在成立大船队之前,亦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30年才成为一代船王。
董浩云
1911年 出生,属猪。
1927年 16岁,中学毕业考入航运业训练班。
1928年 17岁,任职天津航运公司。
1933年 2岁,创立航运公司,同一年爆发日本侵略战争,公司结束。
1937—1941年 26岁,创立不足一年的航运公司因抗日爆发破产。30岁在香港成立不足一年的公司被日军接管。
1950年 39岁,公司船只被扣,面临财务困境。
1956年 45岁,中东战争爆发,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船王。
1963年 52岁,首开香港至美国东岸定期航线。
1966年 55岁,首开香港至欧洲定期航线。
1972年 60岁,“海上学府”焚毁。
1980年 69岁,收购百万吨级大油轮,完成收购资产负债率高达83%。
1982年 71岁,心脏病发,在养和医院病逝。
董浩云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起家的。他从20世纪40年代踏入航运界,到1982年4月15日去世,一手创立的“东方海外”航运事业,已在国际航运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共有150多艘巨轮,总吨位超过1100万吨。几十年来,董浩云在开创中国民营航运业,建立家族航运业王国的艰辛过程中,在世界上名声显赫。他去世时,世界各国显要人物纷纷发去唁电,香港著名人士为他扶灵。
2008年1月4日,“东方海外”向三星重工订购的16艘大型货轮中的第四艘“东方釜山”号正式下水,董家希望“东方横滨”、“东方休斯顿”、“东方青岛”等以世界重要海运枢纽港口和贸易通道命名的大型货轮能够实现他们从海洋“征服”世界的梦想。
董浩云,浙江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董浩云的父亲是上海一位五金商,家道小康。董浩云自幼对航海有浓厚兴趣,他说:“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我们应该有雄心征服海洋。”
1927年,董浩云16岁。这年,父亲的生意遭到重大挫折,董浩云被迫辍学,父亲打算回定海老家,而董浩云却执意留在上海。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去闯出一条人生之路,况且上海是个大都市,谋生的机会也多。很快,天津航业公司招海员,董浩云经过考试和培训后进入天津航业公司,从学徒开始了他与海洋紧密相连的传奇人生。
董浩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进入公司后十分勤奋,并开始自学外语,很快脱颖而出。董浩云还结识了老板的女儿顾丽真,两人慢慢产生了恋情,最后,他成了老板的乘龙快婿。此后,董浩云的事业一帆风顺。1931年,20岁的董浩云被提升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随后出任天津航业公司助理,成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那时,中国的水路运输线很多都被外国所控制,从天津到塘沽的45里水路就一直被英国轮船公司控制。董浩云进入公司最高管理层后,提出一项令大家颇感意外的动议:开辟天津到塘沽的货物驳运。这引起了大家的担心,一位老资格的经理说:“三北(中国航运界前辈虞洽卿的公司)、政记(日资公司)和民生(卢作孚的公司)几家公司都曾争取过,但结果还是打不进去。不是没做工作,是英国人的势力太大,连政府都得让他们几分。”
董浩云凭着他掌握的情况分析:“那三家公司的确争取过,但没有坚持到底。三北自虞老去世后一落千丈,哪还有力量跟英国人争?政记被日本人控制,彼此地盘划得很清楚,既不愿吃亏,也不愿得罪对方。而民生,主要目标是川江和长江,天津这边鞭长莫及,即使争到了也不易立稳脚跟。至于政府方面,我们当然也要去争取支持,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据理力争,我相信政府也不会老是胳膊肘往外拐。对英国人,我不妨说句重话,那就是强龙再凶猛也斗不过地头蛇!”
公司最后采纳了董浩云的建议。在董浩云的指挥下,公司展开了对天津到塘沽45里水路驳运的竞争。1933年6月,天津航业公司终于打入了这条水路,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
25岁那年,董浩云草拟了《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充分显示出他在航运方面的才能。他提出这个方案,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政府资助下,成立一个航运信托公司,以促成中国民营小公司的合并经营,充实本国航运力量,为今后收回沿海及内河航运权并筹备开通国际航线作准备。然而,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董浩云最终决定自己筹建,他得到银行家董汉槎的慷慨支持,终于在1937年4月创立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一个月后,董浩云与顾丽真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人间,他就是董建华。
然而董浩云的构想,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各民营轮船公司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沿海重要港口悉数为日军全面封锁,中国的船舶不是被日军扣留,就是毁于炮火,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也同样难脱厄运。
无奈之下,董浩云带着全家迁居重庆。在战争爆发后的几年内,他几乎与航运绝缘,但内心深处那颗海洋之心从没改变。1941年,董建华4岁。一天,董浩云牵着董建华逛街。经过一家百货公司时,董建华指着橱窗大叫起来,原来他看到了一艘精致的轮船模型,那高高的桅杆上挂着的英国米字旗,让董浩云眼前一亮。
怎样才能在日本军舰的炮口下寻找一线生机?董浩云有办法了,如果在船上挂上英国旗,那日本人就不会乱来了。董浩云马上在香港重新成立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在当时,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公司,但凭着英国旗及巴拿马的掩护,能够畅行中国沿海及东南亚。但是也只是过了半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旗也不好使了,董浩云的事业再次陷入低谷。
抗战胜利后,国内对航运需求巨大,而有货无船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他迅速在上海成立中国航运公司,抓住了这次机会,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没过多久,他的船队的总吨位就达到了10万多吨。为获得国民党政府的支持,1947年8月,董浩云在上海创办了复兴航运公司,并请杜月笙出任董事长,而自己则屈居董事之位。这使得在上世纪40年代最后的几年中,董浩云的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当时的中国,远洋航运在民间航运界从来没有过,董浩云在发展国内河道和近海航运的同时始终重视发展远洋航运,他知道,只有发展远洋航运,才能真正征服海洋。1947年9月,董浩云派天龙号由上海驶往法国,成为第一艘抵达法国的中国民营货船;同年,通平号首航美国旧金山。这两次成功的远航,完成了中国人驾驶商务船舶开拓远洋航运的创举,为中国航运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董浩云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间,靠经营内河运输和开拓近海及远洋运输,掘得其发迹的第一桶金。五六十年代,董浩云以香港为基地,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次中东战争等提供的货运机会,迅速拓展其航运事业,并配合日本提供的优惠条件,大力订购新船和收购二手船,使董氏船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到1965年,董浩云已是威风八面的世界级船王了。
到70年代,董浩云的航运事业进入巅峰阶段。这个时期,他适应航运业的新需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同时利用多种融资方式,竭力订购超级油轮。最后,他终于以独资拥有1000多万吨的船队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
董浩云虽然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但他对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董浩云着意培养两个儿子为家族事务的接班人,而长子董建华则更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唯独董建华要入读中文中学,为的是让董建华学好中文并且磨练他的意志。好学的董建华13岁就考入了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在利物浦大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扩张,此时已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互相攀比,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他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与往所之间,潜心于自己的学业。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普遍认为董浩云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担任要职,为自己分担经营管理上的压力。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做工,并且勤勤恳恳地当了四年的普通工人。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全球航运业发展普遍不景气,此时的董浩云仍不断扩大船队,致使债台高筑,加之年老力衰,逐渐力不从心,因此让董建华在身边辅助自己。1979年,董建华出任东方海外主席,随后董浩云退休。1982年,董浩云病故,董建华临危受命,全面接管家族生意,而这时的东方海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上世纪80年代,世界航运业加剧衰退,载货吨位大量过剩,东方海外欠下高达200多亿港元的巨额债务。面对困境,董建华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要尽力把公司这个招牌保下来。”
1986年以前,东方海外随时都面临破产清盘的命运。在董建华的努力下,霍英东于1986年出面,注资1.2亿美元,拯救了董建华。
同年5月,董建华宣布重组公司,又向以东京银行为首的5家银行贷款2.5亿美元。在新的东方海外公司中,他丧失了控制权,由老板转为职员,董建华这时想的是韬光养晦,先保住东方海外,以图东山再起。1990年,董建华继续减少在公司中的股份,而霍英东再次收购东方海外两成股权,此时公司仍有630万美元的亏损,但对比8年前负债200亿的惨状,董建华已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991年,情况继续好转。在董建华的努力下,东方海外终于转亏为盈,1991全年盈利达980万美元,董建华在危急的局面下挽救了“祖业”。2003年,东方海外股价再创新高,董家身家暴涨至8亿美元。
作为“船王之子”,董建华辛苦打拼,令家族生意起死回生的经历在香港可谓家喻户晓。这个原本以船为生、很少涉足政治、行事低调的商业巨子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很多人未曾料到的。
董建华确实面临选择。航运业倾注了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倾注了董建华大半生的磨难与奋斗。参选特首意味着首先要舍弃巨大的个人利益。更何况,要驾驭香港这艘“大船”,对船王之子无疑是更大的挑战。1996年,弟弟董建成出任东方海外主席,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
〉〉〉继往开来的二代船王董建成
东方海外的业务,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上轨道,但基础仍未稳固,这对初掌大权的董建成来说,前途依然未卜。在这个阴影之下,董建成只有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接掌家庭事业。
同样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的董建成学成之后,没有像哥哥一样去基层当工人,而是继续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董浩云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会文,一个能武,正所谓文武双全。也正如董浩云所愿,董建成后来一直是哥哥的左膀右臂,并一直驻纽约负责美国和南美洲业务。
接任集团主席之后,董建成在如履薄冰的环境中,稳扎稳打,成就卓著。一方面尽量降低风险;一方面大力投资信息科技,通过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东方海外的经营效率,使其重振雄风。如今,东方海外已拥有装载量由2500至8063个标准箱的不同级别船舶,以及适用于严寒地区的冰区加强型船舶构成的超大规模船队,同时还是世界最大专业货运联盟——大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集装箱运输和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在全球近60个国家设有230多家分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航线覆盖了世界主要贸易地区。
在董建成执掌东方海外10年多的时间里,世界航运业同样是大起大落,不少航运公司在低潮时都亏本,甚至倒闭,但东方海外大部分时间都能赚到钱,最近几年,更是创造了飞速增长的神话。董建成谈到原因时一点也不贪功,始终将功劳归于大哥董建华。“他的眼光很长远,很多计划都要很长时间之后才有收成。”
董建成坚持了董建华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提高公司效率及服务水平的策略。例如运用信息科技及电子商贸处理整个货运过程,让客户通过互联网了解及控制货物运输过程,大量减少了各种开支。在这方面,东方海外已成为业内的先驱。
除了传统的远洋航运,董建成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动作频频。近几年来又涉足大陆的房地产行业。2007年10月29日,天津最后一个大烂尾楼项目欧加华“国贸中心大厦”成功拍出,东方海外房产集团以23.05亿元的价格接盘。
因为卓越成就,董建成先后被推举为香港船东协会主席,并作为第一位华人代表,出任了世界最大国际海运组织——波罗的海国际理事会(BIMCO)的主席。
〉〉〉董立新:第三代船王?
董建成没有儿子,随着年龄增长,为家族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迫在眉睫。董建华有两个儿子,而令人意外的是董家选择了二公子董立新为接班人。董立新2005年开始担任东方海外执行董事,这是不是意味着他正式接棒成为董家船王的第三代接班人?他的大哥董立均也在“东方海外”担任要职,弟弟接班,局外人感觉是雾里看花。
董立新为人低调,小时很顽皮,不爱学习,读中学时被董建华送到外国读书。到外国后,董立新开始安分起来,最终学成归来。董立新于1993年加入“东方海外”,然后马上被父亲考验,参与当年引起极大争议的北京东方广场项目。任职“东方海外”十几年来,他为人非常低调,鲜有接受采访,据认识他的人称,“他同董建华非常像,也是剪着平头,就连声音和手势都一模一样。”董氏家族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董立新的掌舵下,“东方海外”会实现爷爷董浩云的梦想。
董浩云教子:“船王世家”的梦想传承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纽约时报》的说法更具体:“世界最大独立船东。”他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留给年轻人“海上学府”的船上教学模式,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
董浩云膝下有二子三女,长子建华,次子建成,长女建平,次女小平,三女亦平。董浩云的家教十分严格,他要求儿女们秉承节俭、忠孝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还鼓励他们积极接受西方进步的思想观念,鼓励儿女们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他要求每个子女都能流利地讲、阅读和书写中、英文,希望他们尽量学习各方面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不断转变。
董浩云一生热爱海洋,并以他的“海洋哲学”来教诲子孙。社会上传说着这么一个故事:董浩云从小钟情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纽约的董浩云办公室当眼处,就是一艘15世纪时郑和的旗舰模型。有一次,船王问他的一个小孙子:“当你看见大海时,你会想到什么?”小孙子一脸天真地回答:“游泳!”董浩云听了后啼笑皆非,于是以教训的口吻对小孙子说:“爷爷看见浩瀚的大海,便会想到如何以这海洋成就大事业!”
船王对小孙子的期望尚且如此,对长子董建华的期许也就可以想象。董建华就是在父亲的“海洋哲学”薰陶下成长,孜孜地实践父亲心愿的家族事业的。他从英国回港后就背负上这份责任。所以,当家族事业两次遇上惊涛骇浪时,董建华情不自禁地洒下了不轻弹的英雄泪。
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董建华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对董建华特别严格。在我们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唯独董建华要入读中文中学,为的是学好中文。”
董建华在利物浦大学学习,但他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他却始终遵循了父亲的教导:自律、自好、自强。起居饮食没有一样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与众不同。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为自己分担经营管理上的压力。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职员。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董浩云与董建华之间有过这样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儿子:“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许多东西。”
董浩云虽然点头同意儿子的陈述,但仍然觉得他理解不深。董浩云说:“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当一名普通的职员,将来才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
我们回视董浩云多姿多采的人生,才赫然发现,董浩云在他儿子董建华身上留下了“喜欢远大”和“充满理想”这两种不可磨灭的性格特质。
俗话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董建华父亲董浩云是“七大船王”中最大的单一股东,他创下了无数“中国第一”的事业,不过,董浩云在成立大船队之前,亦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30年才成为一代船王。
董建华出世时,董浩云在日记里写道:“见到他,我有好多期望!”董建华2岁时,董浩云在儿子的黑白照上题字:“笑迎着……大时代来临。”一个“大”字,涵括了董浩云的事业历程。
这令人联想到董建华最初执掌香港时,也多次提到“大都会”,那时他推荐给人看的书,一本叫做《大棋盘》(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著),另一本叫做《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无独有偶,都有一个“大”字。
1996年12月11日是香港历史性的一天。这一天,59岁的董建华顺利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他将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后,领导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带领香港进入一个新纪元。
董建华永远都是含蓄,不会表现大喜大怒,一切都是淡淡然的,连当选的一刻都是如此。但他的家人表现却显得紧张、兴奋。这一天,董的太太、子女、弟妹也一齐来到公司,陪伴他等待好消息。“家人对我支持,对我帮助最大。”董建华说这话时也是轻描淡写,但实实在在。 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之前,董建华一直是一个低调的商人。虽然贵为香港上市公司东方海外集团的主席,但一般香港市民对他和他的家庭知之甚少。但是,年纪较长的人,却记得董建华的父亲、曾经在航运界叱咤风云的已故船王董浩云,也认识他的长子董建华。
1964年就与董建华相识,并曾在董家“金山轮船公司”做过事的吴宣德先生回忆说,董建华在事业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1971年1月。当年,他父亲为了完成办教育的宏愿,要办一所海上学府,于是买下了一艘邮轮伊利沙白皇后号,正在改装的时候,一场烈焰便将这未来的海上学府烧为一堆躺在维多利亚港的废铁。想尽办法都不能挽救邮轮的下沉,董建华再也不能自制,伏案痛哭。在痛哭之后,董建华又快速地展开工作,在1971年9月,找到了另外一条较小的邮轮,名“大西洋”号,经改造后,重新命名为“宇宙学府”,让学生在这个学府里巡游海洋认识世界。
吴宣德说,董建华事业上的第二次挫折是在1985年9月,当年,东方海外面临沉重危机,欠下债权银行28亿美元,当时,正值世界航运业不景气,眼看家族事业就可能从他手上栽倒不起。有一次,董建华当着他的面痛哭起来。后来,在债权银行、债权人的帮助下,以及在霍英东等集团的注资帮助下,到1989年经济复苏的时候,东方海外终于起死回生,从负债转为盈利,到1996年资产总值约50亿港元。而董建华也在危机中站起来。经此一役后,商界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有的人认为,董建华能从困境中重振旗鼓,多少和他那据理力争的性格有关。
不知是传统的家教对董建华影响太深,还是执着的性格使然,给吴宣德最深的印象是他“从一而终”的性格,他的头发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平头,连穿皮鞋的款式和颜色,都是一如既往穿到老。
董建华的夫人赵洪娉,是董建华的初恋情人,第一名女友便结成终生伴侣,并携手始终“平稳过渡”。这也反映董建华“从一而终”的性格。当年,董建华赴英读书,赵洪娉也到英国念护士课程,从谈恋爱到结婚,一切都很顺利。当时,有人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董建华身为名门望族,本来有很多机会结交异性,并从中选择,但他只钟情于赵洪娉,从不花心,几十年从没有传出任何桃色新闻。
赵洪娉有护士学位,但毕业后她嫁入董家,专心相夫教子。到了1980年,子女长大了,她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她加入了红十字会做义工,参与护理及统筹赈灾工作,去年6月成为香港红十字会总监。
在董建华竞选特区首长期间,赵洪娉也照常忙她的事业,同时也尽了妻子的责任。“太太常煲汤给我喝,补一补。”董建华嘴角带笑地说。夫妻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董建华已成为万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作为他的四个弟妹,他们最不舍的是以往的“自由”。他们怀念一家人共度假期的日子,相信这些温馨的场面短期内不可再现。目前接替兄长出任东方海外集团主席的董建成,相信兄长能造福香港,但代价却是董家失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大舵手”。
在妹妹董建平的眼中,惯见的大哥董建华亦是常人。她说,大哥最迷足球,喜欢看电影,也爱历史。小时候,大哥带着同学与弟妹一起到公园玩捉迷藏、踢空罐的情景,今天仍历历在目。“那时,没有谁是领袖,谁是大哥的概念,只是小朋友一起玩,很快乐。”
“论才华,董建华逊于父亲。”董建平又说,但待人处事,他较懂得如何应对不同的朋友,更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说:“爸爸是较严厉,容易动怒,但大哥却不会,很少见他责罚子女。”她说董建华属于思想型的人,做事一步一步的,头脑清醒,面对数千人也能从容不迫、有条理地讲演。
董建华的弟弟董建成后来娶温子华为妻,一直驻纽约负责美国和南美洲业务。董建华任特首后,即接任东方海外集团主席。大妹董建平没有介入家族生意,她在香港创办了一个专门经营西洋画的画廊。她的丈夫名叫金乐奇,原是经营电子业的商人,后来加入东方海外集团公司。
董建华的另一个妹妹董小平也是一个令公众关注的人物,原因是她嫁给了台湾炙手可热的名人,原台湾“参谋总长”彭孟缉的儿子彭荫刚。彭荫刚目前是台湾“伟联集团”的董事长,其属下“中国航运”、“伟联工业”、“伟联运输”都是台湾的上市公司。在台湾航运界举足轻重。
最为平淡的是董浩云的小女儿董亦平,既没有嫁入名门望族,又没有多大事业建树。她的丈夫叫刘广斌。
虽然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但节俭却是董浩云的遗风,董建华也承继了这一点。香港很多富豪都喜欢以“劳斯莱斯”或“奔驰”轿车作为座驾,董建华却独爱比较便宜的“宝马”,他的座驾换了几次,但都是这个牌子,最近他换了一辆,仍是“宝马”,这比起“奔驰”顶级车便宜了一半。而且他常常自己开车。
从座驾可以看出,董建华的生活比其他富豪朴素。不仅座驾如此,他的办公室也不足100平方米,比不少小型上市公司老板的办公室还要小。
一贯低调的董建华坦言,不习惯当选后的前呼后拥。他希望子女能一如既往地过着平民化的生活。在选举期间,无论记者怎样要求,他都不肯发表子女的照片,不让他们曝光。事实上,他的子女也很少在公开场合应酬。大女儿立筠,两个儿子立均和立新都已婚。他们全在家族公司“东方海外”工作。
董氏船王世家的根系脱胎于香港顾氏。顾家的顾建舟在外人面前几乎不提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尽管董建华是年长他6岁的表兄,尽管他们俩一直相交甚欢。香港船东会前主席、香港万利轮船公司执行董事顾建舟更愿意提及的是自己在上海的生活。
董家原本与顾家是姻亲,当年顾宗瑞慧眼识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而董浩云,也借助这种关系展开了自己未来的船王时代。如此说来,董氏船王世家的发家史还脱不了顾氏航运家族的关系。
顾家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亲戚——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看起来,顾家其实是增光不少的,然而顾家很少张扬与董家的这层亲密关系。
顾建舟小董建华6岁,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我们关系很好,不像别的小孩子在一起打架。”在顾建舟的眼里,董建华是一个老实人。尽管亲情浓厚,日常也经常见面,但顾家和董家生意上并无往来。
董建华成为特首后,顾建舟说,他一般不会对别人讲董建华是他的表兄。“这会让一些人以为我们想沾光。”
董浩云后来在香港创办了东方海外,迅速成为船王。20世纪80年代全盛期间,共拥有各类航船149艘,总载重吨达1200万吨。
看着后起者的迅速成长,顾家依旧不慌不忙。顾家“万利”全盛时期的货船才25艘,目前则只有十几艘,总载重吨不过一二百万吨。他们专注于原油运输,每条船都有长期租约,以确保平稳运营。
万利虽小,在香港业内却颇有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顾建舟就已经担任了香港船东会的主席。从1969年进入家族企业至今,顾建舟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航运业周期。“我们是吃过苦的,如果在市场高峰的时候控制不住造了新船,不仅成本高,而且还贷的压力也很大。一旦市场不景气,生意少、运费低,收入就可能只够维持,更惨的是,连银行的钱也还不起。”自从尝到过市场下跌的苦头后,万利就形成了一条规矩:绝不在高峰时买船。
时至今日,对于船东这个角色,顾建舟的定义仍然是:苦多于乐。顾建舟的儿女目前都没有从事航运业,“他们看到家里的状况,觉得这个行业太辛苦了,所以都不愿意到公司里来。”不过顾建舟并不担心,“现在还早,还有机会,可能过几年他们就有兴趣了。让他们在外面多感受一下,能学到很多在自己公司里学不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