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是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别号冬生。原籍江苏泰兴(今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生于湖北武昌。教育家。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起先后就读于杭州女子学校、上海启明女子学校、苏州景海女子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民国5年(1916)2月从北京来到南京,入金陵女子大学。在校期间,被选为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
“五四”运动中,带领同学上街游行示威。民国8年毕业后,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民国11年,获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民国17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
吴贻芳1928年受聘于母校,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成为该校第一任中国籍女校长。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
金陵女子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于1915年在南京创办的一所中国较早的女子大学。1927年,北伐胜利,我国收回教育主权。校董事会一致推举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回国主校。
吴贻芳主校期间,将“厚生”确定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她解释其含义时说: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满。这句话后被人们称为“金陵精神”。
吴贻芳任校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金陵女子大学规定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要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打造健全人格,体现“厚生”精神;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她一方面主张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生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打破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使金陵女大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并做出成绩。除此而外,吴贻芳还有不少改革之举,如:扩大学生来源,将生源范围扩展到信教家庭和教会女子中学之外;扩充科系,将初创时期的文理两科发展为文理两院;注重学生常规训练,等等,使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
吴贻芳执掌校务后,金陵女子大学誉满中外,学校的学士学位得到了英、美等国各著名大学的认可。学生到国外部分著名大学深造,只要持有吴贻芳签发的金陵女子大学毕业证书,就可免试入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贻芳随金陵女大迁往成都。民国27年(1938)起以文化界知名人士身份,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抗战胜利后,吴贻芳前后忙于奔波,使金陵女大成为在抗战胜利后南京第一个复课的高等院校。她的学生自豪地说:“倭寇毁坏了我们的学宫,却毁不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毅勇。将倾的大厦,又经吴大姐纤纤的玉手,擎住在天空。看啊!那曾经浩劫的面孔,如今又时时显露着她美丽的娇容。”
民国34年(1945年)4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大会上,向各国代表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情况,谴责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会议结束时,又作为中国第一位女代表在《联合宪章》上签字。民国35年(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蒋介石两次请她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均遭拒绝。南京解放前夕,又拒绝国民党要把金陵女子大学迁往台湾的主张,自己也拒绝离开南京。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贻芳历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民主促进会主委,省妇联副主席,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常委,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吴贻芳终生未婚,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专心致志培养人才。
197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妇女校友会授予她“智慧女神奖”。这是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奖项。
吴贻芳终身未嫁。她从事高等教育数十年,视学生如子女,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吴贻芳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她的“金陵精神”。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