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元杂剧
杂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样式之一,因盛行于元代,故也称为“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元杂剧。
宋代已有杂剧的名称,但那时的戏剧仅搬演滑稽讽谏故事,情节简单,演员很少。
至元代,综合了歌舞、说唱、音乐、滑稽等传统表现艺术的长处,按照宋、金流行的讲唱文艺“诸宫调”的结构,组织曲调,进行联套,演述长篇故事,有歌有舞,有唱有白,并以器乐伴奏,供舞台搬演。
杂剧标志着我国古典戏剧已进入成熟期,并成为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其结构一般分为四折(或加一楔子)搬演一个完整故事;个别杂剧亦有超出四折(如《赵氏孤儿》)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者。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剧末有韵文二句(也有四句、八句的)概括剧情,称“题目正名”。
元代杂剧极盛行,可考的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剧目可考者近600种,现存者尚有150种左右。
至明代,因受南戏影响,突破原来每剧四折的格式,曲牌也加入了南戏曲调,甚至专用南戏曲调,称为“南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