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钻探深井是四川的“卓筒”

公元前255—前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

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

(图:卓筒井遗址)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大英县(今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

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卓筒井既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也是钻探深井的活化石。

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此项技术也比西方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卓筒井目前在四川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卓筒井取盐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