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书院是唐代的丽正修书院

中国古代民间或官方所办的讲学肄业之所主要是在书院,又称为“精舍”、“书堂”。

它最早是受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而产生的。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中国最早的书院是唐开元六年(718年)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创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名集贤殿书院。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设乾元院,转年改称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学士饮酒,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就改称叫集贤殿书院,设长安与洛阳两处,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二本藏于长安与洛阳之集贤殿书院。

书院置学士,以收藏和整理编校经籍为主,备顾问应对。

贞元中,李渤读书于江西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讲学场所。

宋代书院大盛,其最著名者有白鹿、应天府、岳麓等书院,它们连同嵩阳(据《文献通考-学校》)或石鼓(据《玉海》录“宋朝四书院”)书院,号称“天下四大书院”。

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

明代书院,东林最盛。

清代书院仍盛,京师和各地都设立,如京师有金台书院等。

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

主持人通常称“洞主”、“堂长”、“山主”、“山长”等,另有“副山长”、“助教”等协助。

规模较大的书院一般都藏有丰富的图书,有较齐全的礼殿、讲室、书斋、书库、祭室等设设备。

有的还订有学规。

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我国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各省县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