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断肢再植之父”是陈中伟院士
世人说起陈中伟,只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接活断手的人;殊不知,陈中伟开创性地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
奇思妙想,段截手臂获再植1963年8月,陈中伟接诊了一位14岁的少年,名叫吴志谦。一年前,小吴发现左肩胛骨患了恶性软骨肉瘤,经一家医院做了第一次手术。但手术做得不彻底,出院后发现恶性肿瘤在迅速发展,半年后瘤体竟然长得跟婴儿脑袋般大小,医生无奈地对孩子的家长说:准备后事吧!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给他吃吃……
家长不死心,求助于另一家医院。这家医院经过诊断后,认为按常规只有将整只手臂予以切除。但是正当医生准备手术的时候,可怜的小吴抚摸着即将失去的完好的手臂和手,痛哭失声。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失去了左手和左臂,未来的日子怎么办?孩子的家长也向医生恳求,能否想想别的办法。比如,能不能把肿瘤部位切除,而把健康的手臂和手保留下来?
医生感到为难了,于是就向陈中伟求援。
陈中伟仔细检查了吴志谦的病情,又耐心听取了孩子和家长的愿望,认为按照常规方法,生命固然可以保住,但无辜的手臂和手却白白牺牲了。人体的任何部分都是造化精美绝伦的杰作,小吴即使今后成功地装上假手假肢,又怎能和自己的“原装”货相比呢?陈中伟陷入了沉思之中。
由于有了断肢再植成功的经验,一个崭新的思路在陈中伟的脑海中萌生了:
是否能既彻底切除肿瘤,又把完好的远段手臂(包括手)再接上呢?这样不但孩子的生命得救了,手臂和手的功能也保存下来了,岂不两全其美?
陈中伟和那家医院的医生商量后,决定打破常规,按照他的新思路重新设计手术方案并亲自手术。结果手术成功了,重达7.35公斤的肿瘤连同患病部位的肢体切除了,完好的那段左臂连同左手再植成功。
这一手术的成功,从此开了段截与再植的先河。
事隔二十几年后,有记者访问了已经人到中年的吴志谦。吴志谦手术后,肿瘤没有复发,手和臂的功能良好。
继吴志谦之后,女工陈燕凤左肱上端患巨细胞瘤,骨皮质已被肿瘤组织穿破并浸润周围软组织,同样进行段截与再植手术,先将患病的肩胛部与上臂近端切除,后将远侧肢体再植,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与正常人差不多。
此外,陈中伟当时所在的六院对18例上肢恶性肿瘤进行瘤段切除、远段再植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和3年以上的随访,肿瘤均无复发,且经段截后再植的肢体多数恢复了功能。
1988年,陈中伟应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之邀去交流访问,他交流的题目就是“上肢恶性肿瘤段截再植”,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肯定和好评。
从断肢再植到段截再植,是陈中伟的又一创造,他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虽然经过这样的手术从外形看短了一截,但那毕竟是自己的手,有感觉又能动,与截肢后安装假肢相比,在功能上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对一些外伤,如电烧伤的病人也都可以用这种办法。
1973年7月,一名工伤病人被送进医院救治。他的前臂屈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手腕状如鸡爪,几乎丧失整个手的功能。这样的患者该如何治疗?面对伤者殷殷期待的目光,陈中伟默默地思索着。
再植技术的成熟和显微外科手术的应用,使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手段骤然增多,思路也为之开阔。如果是从前,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一切了之。但是现在,是不是可以考虑切除坏死的结疤肌肉以后,从病人身上移植一块弹性好、收缩强的肌肉来替代?这里的关键是把血管跟神经都接上,这样接上去的肌肉活了,才能使手重新获得功能。这也是显微重建外科中,所谓“重建”两字的意思。
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设计手术如同做文章,需要灵感,陈中伟被自己的灵感所激动了。但是他又很冷静:想法是好的,但他知道,这样的手术世界上还没有人做过。听说英国、日本有人在做,但还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
医学是实验科学,陈中伟带着这个创意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和同事们查医学文献,做试验模型,并在20多条狗身上进行游离肌肉移植试验,终于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接血管、神经,这关系到肌肉能否成活;
二是到哪里去移植这块肌肉?既要考虑到供区肌肉的血管、神经的粗细和受区相当,又要考虑到肌肉纹理要吻合,还要考虑到取下这块肌肉后不影响供区的机能和外观。
他想到了胸大肌。有意思的是,这是他平时在家里杀鸡得到的启发。于是,他用病员自身胸大肌移植,调整肌肉的张力使之合适,经血管、神经的缝接,使之存活并使移植后的肌肉能收缩自如……成功再次属于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带血管神经的游离胸大肌移位再植手术”,成为世界上首例大块肌肉移植获得成功的病例。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评论这次手术的成功,是“为人类开创这类手术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个手术的成功,也给陈中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人体解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人体解剖书远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为了准确便捷地选择移植肌肉的供区,从微观上弄清楚人体肌肉,“解剖专家”陈中伟再一次迷上了人体解剖。他于1976年6月开始,开展了人体肌肉的显微解剖研究,对几十具男性新鲜尸体四肢的12种、近400块肌肉作了细致入微的解剖,详细记录供应每块肌肉的血管、神经组别、起点、走向及其与某固定骨标志的距离,在放大镜下测定其直径并作动脉造影及摄片检查。这一研究工作丰富了目前各种人体解剖参考书中所缺乏而又为显微外科手术所需要的内容。同时,陈中伟又潜心研究了肌肉纤维束的排列状况。平时看上去差不多的肌肉纤维,其实形态各异。如有的平行,有的呈单羽毛状,有的呈双羽毛状,因而机能也各异……
陈中伟主持的人体《十二块肌肉显微解剖的研究》,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其研究成果荣获了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既然带血管的游离肌肉能够移植,那么带血管的骨头移植便是顺理成章之事。这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契机来自江苏淮阴的9岁男孩陈海军。1977年初,小海军被自行车撞伤左肩部,从此左上臂就不能抬起。5个月后,陈海军来到六院住院治疗。
经拍片检查,陈中伟发现他的左上臂肱骨上端有一段骨头缺损,这是因为骨髓炎使这段骨头烂掉了。要恢复患肢功能,必须施行骨移植手术来重建骨支架。就是取一段骨头移植到缺损的部位,这段骨头以后就逐渐坏死,同时缺损部位两端的骨头不断长出新骨头替代坏死骨,直至完全连接。由于愈合很慢,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而且眼前的病人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用石膏把他的手臂长时间固定起来,既痛苦,也更容易失败。
陈中伟想,六院骨科对缝合1毫米以下的微小血管已经不在话下,如果把移植的骨头连同血管一起取下,接好骨头后把血管也接通,这样,移植上去的将是一块活的骨头,也就没有坏死和取代的过程,愈合的时间就将大大缩短。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事们的赞同。
手术中,陈中伟精心地取下病孩左侧小腿上的一段7厘米长的带血管的腓骨(不影响小腿功能的一条骨头),移植于缺损部位,移植骨两端与左上臂的肱骨用螺丝钉固定,然后在显微镜下把游离腓骨上细如铅笔芯的两根静脉一根动脉分别和左上臂的静脉、动脉吻合起来,血管接上后,血流通畅,移植的骨头也有鲜血溢出,说明血液循环已经重建……术后20天,经同位素骨扫描鉴定,移植的腓骨血液供应良好,不到3个月,小海军就完全康复了。
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成功,意义非凡,陈中伟马上联想到了骨科的一大难题———“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胫骨是人体小腿中的一根长骨。患者因为胫骨畸形或者骨折形成一个病态形成的、非人体正常的关节,故称假关节。这样的患者不能站立,难于行走,有的只能匍匐爬行,状极凄惨。经过全世界骨科医生的长期努力,治疗的方法设计了不下几十种,可惜结果只有一个:疗效极差。有人因此悲叹:“这种疾病对任何治疗都是抗拒的。”
但现在陈中伟却找到了成功的钥匙: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取代以住不带血管的胫骨移植。
原来,以往的失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病变的假关节没有彻底切除就进行骨移植,造成假关节病变复发;而如果把假关节彻底切除,又会留下长段骨缺损——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二是以往的胫骨移植不带血管,缺乏供养,难免萎缩、坏死,导致手术失败。
在陈海军身上腓骨移植成功,陈中伟即着手进行把此项技术运用到“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治疗的研究。1977年7月,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陈中伟将患有假关节的病变组织彻底切除,从患者自身取对侧小腿上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于长段胫骨缺损处,将腓骨的血管与受区血管接通重建血液循环,获得前所未有的治疗效果。移植的腓骨在6个月后可以长好,几乎与正常胫骨相等粗壮。
问候尹惠珠医生。上次在南美游轮上巧遇老友夫人, 已经8年多了. 希望尹医生愉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