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壮族科学史编纂完成于2002年
经2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两年多的努力,中国第一部壮族科学史——《壮族科学院技术史》一书于2002年9月出版。
该书约60万字,图片300多张,是我国有史以来编纂壮族的、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第一部科技史。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它的科技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科技史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做过重大贡献:
早期发明创造多,技术水平高,居先进行列。从旧、新石器时期到先秦以前,是壮族自我开发和发展的阶段。壮族是有条件与可能创造发明先进生产工具和成为最早的种稻、种植棉、麻,驯化饲养禽畜、捕捞、养殖水产品等民族之一。
前些年中美考古学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70—80万年前,聚居在百色盆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原始人(后确认是壮族先民)掌握了用砾石和片石打制和加工各种石器的技术,其中百色手斧的造型大,易手持,锐利的刀口所显示的打造水平,令人震撼。比同时期的欧洲和非洲都要先进。
百色出土的手斧,有力地驳斥了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莫维士的东方人不如西方人的“莫维士线”理论。又如,在距今约1万年前,世居岭南的壮族先民发明了稻作农业,创造了从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的技术,包括火耕农业和水稻原始耕作技术,使壮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的民族之一,也使壮族先民生息活动的瓯骆(壮族)地区成为世界上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期,壮族先民还相继将野猪、野狗、野鸭、野鹅驯化为人类饲养的畜禽;将野生水牛驯化为家牛,用于耕田;将野马驯化为家养,用作驮运重物;渔猎时期,壮族先民在采集蚌贝为食时,发现了珍珠,并开始采集。新时器时代中期,壮族先民逐渐从长期栖息的天然住所——洞穴中迁出,到河旁台,山旁或平地建立起村落,发明了干栏式居住的建筑技术。同时,还掌握了制陶技术,用炊具煮食物等。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约距今3000—4000年前,壮族先民掌握了灌木棉的栽种技术和以棉花织布技术,成为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