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关于铁质农具使用的文字记载见于《管子》
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并使用铁是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的商代。
在河北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台西村和北京刘家河两地曾出土了陨铁刃铜钺。当时已认识到铁的延展性和锋利性,并经过锻打制成武器的刃部。
但真正掌握冶铁技术则是在春秋时期。当时炼出的铁是生铁。
春秋晚期已能用铁来制造农具。这在《诗经-大雅-公刘》和《国语-齐语》中都有反映和记载。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
由此有文献表明中国最早使用铁质农具的时间至少可以推演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包括七个古国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而且种类、数量很多。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铁农具已有18件之多。
后来在河南辉县(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战国魏墓中,曾发现58件铁农具,有犁、铧、锄、臿、镰、斧等,其中有两个“V”形的铧,构造虽然还很原始,没有翻土镜面的装置,但已能起破土划沟的作用。
在河北兴隆县(今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发现了一个战国后期燕国的冶铁手工业遗址,有铸造工具的铁范87件,其中有铁 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
在河南新郑县(郑州市新郑县)和登封市(郑州市登封市)的告城镇发现的战国时期韩国冶铁遗址中,有许多原始性的卧式层叠铸范,可知战国时已经发明层叠铸造技术。这种层叠铸造法是把许多范片层层叠合起来,一次浇铸多个铸件。
从这些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南北各地农具的种类和形式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而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铁制农具的供应程度。冶铁手工业的发展,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中国生产制造生铁工具比欧洲要早1800余年。
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