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烟花制造兴于唐宋时的湖南浏阳
几乎在“爆竹”产生的同时,中国人就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为“焰火”、“烟火”。
烟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火药。火药,又称黑火药或褐色火药,是古代人民寻求“长生不老丹”的配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
制造火药的人们于夜间燃烧火药时,偶然发现火光中出现了美丽的色彩。后来,人们才逐渐知道如果采用不同的配方,在火药中加上不同的染色剂,就可以制出五颜六色的焰火。
又过了很多年,人们进一步知道一些轻金属受热燃烧后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光,例如,碳酸锶燃烧后发红光,碳酸铜发绿光,草酸发黄光,那时人们还知道葡萄紫是硝酸钾的颜色,苹果绿是硝酸钡发出的颜色,铝镁粉灼烧后能放出耀眼的白光,以及把几种不同的轻金属粉(染色剂)合在一起燃烧就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等等。
关于烟花爆竹的发明,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爆竹祖师”李畋(读音“田”)的神奇传说。
相传在1400年前,湖南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南区的一条河流——南川河两岸时闻有人被山魈所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扰得龙体不安,遂下诏全国求医。出生于湖南浏阳南乡大瑶的李畋(读音“田”)费尽苦心研制出爆竹,它不仅用来驱祟避邪,保护一方平安,更为太宗驱镇邪魅。李畋救驾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为“爆竹祖师”。
但据史书及相关的文学书籍记载,在唐朝已有了烟花的发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间,我国以火药为原料的真正烟花发展成熟,已有了大规模的成架烟火。
明清时代,我国爆竹烟花已经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神祭祖,表示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花炮从燃放效果来看,分成礼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喷花。
清咸丰年间,鞭炮庄号遍及湖南省内外各埠,烟花鞭炮年产量猛增,大瑶、金刚头、潭江、文家市及城区等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烟花鞭花已开成大行业,素有“十家九爆之称”。
除了增添样和气氛外,焰火还有其他一些用途,比如军事上使用的“信号弹”,就是根据焰火的原理制成的。
烟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积累更具有深远意义。五千年的智慧积淀创造出如史诗般精彩、艳阳般灿烂的烟花,给我国古老民俗文化注入深沉厚重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自从烟花横空出世后,就与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以及礼仪制度结下不解之缘。“过年”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最悠久的传统节日。除夕子夜时分,迎新年燃放的爆竹烟花就彻夜不停。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里,民间总是用燃放爆竹烟花来以示庆祝。特别是元宵节那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燃放大量的烟花来表达喜庆欢愉的心情。
礼仪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夏落成、生意开张、功成名就等等,或丧葬亲朋,或重大庆典,最普通、最通常、也是最便捷易行的喜庆或哀悼方式便是燃放烟花爆竹。
如今的中国烟花,已经走出浏阳,走出湖南,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真诚直爽的优良品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人民的友谊。烟花,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民族文化,已成为东西方文化共赏的一种和平、吉祥、幸福、美好的标志。正所谓“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