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白陶出土于浙江桐乡

中国陶器经历了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硬陶、釉陶这样的发展阶段。

白陶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乡(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罗家角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

大汶口、大溪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饰纹精美,使陶器装饰与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白陶不但和以灰陶为主的各种泥质陶器和夹砂陶器的颜色不同,而且两者所用的土质原料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根据对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化学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巩县瓷土)及高岭土的成份。在对安阳殷墟白陶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它的矿物主要组成与高岭土很相似(参见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1期)。

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和夏、商两代就已开始利用瓷土和高岭土来作为制陶原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皿的国家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他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

我国高岭土的储藏量很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产地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由于瓷土和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和1.72%,遂使这种陶器的颜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艺术装饰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白陶。由于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着胎质坚硬和洁净美观的优点,所以在夏、商时期,白陶器多被统治阶级生前享用,死后随葬于墓内。

商代的制陶业已设有专门作坊,内部并有固定的分工。

制陶作坊除生产一般的灰陶、红陶和黑陶器外,还生产少量供奴隶主贵族使用的釉陶和白陶。

白陶的制作技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它和原始瓷器一样,也是用高岭土作胚胎,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陶质较坚硬。青铜铸造对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铸造用的陶范是由砂和粘土构成的,要求较大的强度和较高的透气性、耐热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人们就得在制范的原料和烧成温度上设法改进。在这两点上,一旦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瓷土的发现与利用、高温窑的创造成功,再加上釉的出现以及还原焰的运用,原始青瓷器就应时脱胎而出。

解放以来,河南的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江西的吴城(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 ,江苏的丹徒(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安徽的屯溪(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陕西的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甘肃灵台(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等黄河中游及长江下游这一广大地区的商代和西周遗址中,都发现了完整的“青釉器”或其残片。这些出土的“青釉器”胎质一般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也有近似纯白略呈淡黄色的,少数为灰绿色或浅褐色。

烧成温度一般高达1100℃到1200℃以上,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施有一层石灰釉。这些物征基本上都与瓷器所应具备的条件相近。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完全与瓷器相同,所用制胎的原料质量还不够精细,烧成温度一般都还略嫌偏低,还有一定的吸水性,胎色白度不高,也没有透光性,器表的釉层较薄,胎和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胎的烧结程度也很不相同,说明对烧结温度的认识和对窑温控制的技术都还不够成熟。

总之,商、周时候的“青釉器”可以认为是瓷而不是陶,但也表现出它们的原始性和过渡性,故而学术界一般将其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以后我国驰名世界的瓷器,实肇基于这个时期。瓷器的发明是我们先民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瓷器有较大的发展。浙江绍兴战国墓中出土的大批青釉器,胎质坚密,器形规整,大多仿青铜器。在浙江古越州一带出土的大量东汉时器物,已与魏晋时期成熟的青瓷无任何不同之处。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一千六七百年间的变化,正是我国瓷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