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以人而非物作使节源于汉代
“使节”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本指古代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时所持的一种“信物”。
“使节”由一种信物转指持节者本人,约始于汉代。
《史记-淮南王列传》:“(淮南)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汉使节法冠,欲如伍被计。”这里的“使节”即指“使者”。
“节”这种信物,春秋、战国由天子、诸侯授予,秦、汉以降,则由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授予,故使者总是把它看得至高无上。
尤其是肩负某种使命,出使异域他国的使臣,他们所持之“节”则是皇帝本人和国家的象征。“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崇高的标志。
“使节”在今天,既指常驻他国的外交官,也指由一国派往他国临时办理有关事务的代表。
前者始于近代,后者则是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