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致力于精神病人艺术开发的人是郭海平

中国最早致力于精神病人艺术开发的人是郭海平,他被称为“中国原生艺术教父”。

2011年11月,郭海平受邀到澳大利亚参加“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他的演讲叫《迟到的对话》。西方对原生艺术的研究至少已有100年历史,并形成了成熟的培养、研究和推广机制。5月3日,精神病艺术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以1.199亿美元创造了拍卖最高价格纪录。

郭海平最初的想法是“收集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研究他们的创作与精神世界”,但深入之后,他改口了,“精神病人的艺术世界让我不得不仰视他们”。

艺术创作需要独立和脱俗,需要屏蔽外界杂音,而这正是精神病患者的常态。“我无法教他们,我只是为他们准备必要的空间和画笔、颜料,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两度深入精神病院,六年广泛接触发现,郭海平将精神病患者中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一出手就是成熟的天才”,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平台;另一类是“原始矿”,是一颗好种子,但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水——“但绝不是教他们所谓的专业技巧”,郭海平强调。

郭海平眼里,天才级的精神病人画家有:上海周惠明,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张玉宝、王军,南京李奔,常州梁冰,福州吴美飞,海口小海。这些从未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天生艺术家,对色彩形式与心灵的关系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表现力,令“正常人”画家可望不可即。
46岁的吴美飞,患精神分裂症,他的画是用笔尖反复击打纸张形成的,呈现出奇异的魔力。
14岁的自闭症少年小海从未有过学画的经历,但却可以快捷地绘制出各种交通工具的透视造型。
18岁的忧郁症患者梁冰,他的画造型奇特,配色鲜艳,酷似法国著名艺术家妮基-德圣法尔。

郭海平羡慕日本和欧洲的社区精神病人艺术机构,在那里,“精神病患者像神仙一样快活”。日本和欧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画家在各种疗养机构画画,交由艺术机构运作。澳大利亚认为精神病人在医院封闭15天以上便是伤害,因此精神病人艺术机构在社区全覆盖。

郭海平的理想是,“有足够的资金,将那些天才宝贝保护起来,一人一间画室”。他当然知道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资本,听说是“精神病艺术”,就皱眉头,“消除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歧视,让原生艺术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改变意识比找赞助更为急切。”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郭海平这样形容他在中国原生艺术荒原上拓荒的六年。缺资金、人手、理解、制度……他眼睁睁看着张玉宝和王军在药物中逐渐丧失绘画能力,看着最合适大众推广的梁冰在忧郁中消沉,看着敏敏、雯雯等更多的“原始矿”无法“更上一层楼”。

其实,南京是最有条件的,这里是中国原生艺术的发端。树立起精神病人的艺术品牌,不是羞耻,是功德无量的“政绩”,因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是看你能为最不幸的人提供什么,是看你的道德和情感底线有多高”。眼下,包含绘画、音乐、表演、电影综合门类的第四届国际精神病人艺术节主动与郭海平联系,希望在中国举办。“真希望江苏能拿下,这能将中国的原生艺术向前推进10年,江苏将以一个开放、博爱、前卫的姿态登上国际艺术舞台”。

中国对待精神病人艺术,还是停留在慈善层面,缺少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无法进入国际更高交流平台。慈善,是你站在一个优越的位置上去看他们,艺术,是尊他们为主体。郭海平曾与艺术学院师生合作过,但半年之后就无法深入,因为他们无法解读精神病患者的内心。

由于意识观念的落后,中国目前原生艺术的开发缺少资金与场地、社会的理解、相关的扶持,但中国在这些开拓者的努力下,已经关注并开启对特殊人群的艺术开发,已经加入与世界的交流,这样的起点弥足珍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